第十二章(5/7)
战争时期的主战派、主和派,明朝的阉党和东林党等等。一般说来,聪明的皇帝不会让某一派势力独自坐大,而会让两派实力保持平衡。如果打了这种平衡,那么一派坐大,掌握实权,皇帝就会成为一个傀儡。如果两派势力保持平衡,那么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就会得到最大的巩固,一旦一方想争皇权,皇帝就会利用另一派来牵制这一派的势力,从而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和统治。现今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
《水浒传》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后,逐渐架空晁天王的权力最后取而代之,这其实是梁山新旧势力不平衡引发的结果。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势,时不时总会冒出那么几个权臣出来。权臣曹出现了,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曹丕篡汉,再后来,司马家族兴盛起来,于是依样画葫芦,晋又代魏,这是多么相似的历史!也有皇帝把权臣给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护给办了,然后自己亲政,康熙把鳌拜给办了,而后自己亲政。
历史总是很怪,发生了的事总是还会发生。比如,隋文帝杨坚同志从北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后世宋太祖赵匡胤又从后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怪的是,被抢夺江山的这两个朝代的国号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怜的孤儿寡母。一般说来,一个朝代的皇帝可以分为三类:创业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国皇帝。朝代刚刚建立,创业皇帝们一般都是艰苦奋斗,休养生息,励
图治。朝代稳定和巩固后,守成皇帝们就开始躺在先帝开创的繁荣基业上面睡大觉,骄傲自满,最后亡国皇帝登场,荒无度,实施
政,断送大好河山。
秦汉以后,一个较为长久的朝代的寿命一般都是两百到三百年。西汉和东汉各存在约两百年;大唐王朝约三百年;明朝是二百七六年年,清朝二百六十七年,朝代的寿命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开国皇帝将自己的子孙封王,为何反复出现削藩和叛?西汉王朝七国之
,西晋王朝八王之
,大明王朝靖难之役,难道不是唱的同一出戏吗?
且不说改朝换代这些很大的周而复始的重演,就是不同朝代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比如,各朝各代中,皇帝们居宫中,经常围绕在皇帝们身边的要么是后宫佳丽,要么是太监,于是这两种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势力就出现了。因为大臣们隔皇帝太远,所以皇帝要依靠身边的
,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汉的灭亡主要是外戚专政,王莽篡汉。实际上,王莽是一个个
素质和修养很好的
,它的目标是想实现古书上描述的理想中的**,结果改革失败,战争失败,成为被历史唾骂的贼
。东汉相继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政,两者的势力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
回,后来出现“十常侍
政”,继而为了谋诛宦竖,董卓进京了,天下大
了。可以发现,东汉王朝直接亡于宦官,但是后世依然出现宦官
政,连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监毒死过。明朝又出现大太监九千岁立皇帝刘谨,再后来出现魏忠贤,这些家伙都在朝廷里胡稿。为什么历史上重复出现阉竖的祸害?还有那吕后专政、武则天称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又是何其的相似,历史为什么又在这样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谋臣亡。”为什么屠戮功臣的事件在历史上也在反复重演?屠杀功臣最为厉害的,大概要数刘邦和朱元璋了。为什么恰恰这两个皇帝都是从一无所有的布衣而奋斗成为皇帝的?为什么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却没有布衣出身的刘和朱厉害?为何历史又在重演?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的相似。这是马克-吐温说过的一句话。而就是到了今天,这句话也一样适用。
回想一百多年前,光绪皇帝发动了戊戌变法,结果为慈禧太后所终止。有总一味的指责慈禧反动,但静下心来想一下,光绪等
动辄对官员革职,激进改革,实际上是很孤立的。
他们缺乏一定的动员,也缺少官僚集团的有力支持。而他们的变革依靠着几个拥有维新思想的物,就没有集团内的共识,更不要说群众的支持了。
具备着理想的政治物,哪怕所追求的理想真的崇高,也需要世俗的支持,因为改革触动的是别
的实际利益,这群
不见得和你拥有相同的理念,即使理念相同,在牵涉到具体的利益的时候也会暂时的抛却理念而追求利益。
我们看到改革不成,总是落地。改革成功,收获果实的也不见得是坚持理念的
。而那些接着改革大势,谋求利益、打击他
的权势
物才是最终的获益
。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
同样的,慈禧死后,小皇帝溥仪登基,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监国,继续推行新政,他强令袁世凯退休。因为慈禧死后,载沣无法控制这个实权派物。
加强中央集权是正确的,但罢免掉一些政治实力派物,用平庸的皇族去治理国家,也难以推行新政。
权威,是很重要的。但权威背后的真正东西其实是政治实力。这两样,载沣都不具备。所以,清王朝虽然进行新政改革,但最终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