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2/7)

rch articles)、“报告”(reports)、“评论”(reviews),以及“短评”(commentary)。

第一种,“研究文章”。

它要求呈现出重大的科学进展,4500字左右,大约5页的篇幅,正文包括摘要、引言、六个左右图表、带有简要副标题的章节和大约40篇参考文献。

补充材料需要提供实验方法,所用材料的信息,以及支持论文结论所需的其他信息。

字数和篇幅的要求主要是针对于纸质印刷版本的。

因为一本杂志的总页数是基本确定的,不能这一期非常厚,下一期非常薄,所以如果文章的正文比较长,不符合4500字,5页篇幅的要求,就不能以印刷形式发表。

但此时,如果工作确实非常的重要,可以选择只进行电子版发表。

仅电子版发表的文章,字数可以达到8000字,但要在cover letter中向期刊编辑说明,为什么需要写这么多字,同时文章中可以附带音频、视频文件作为辅助说明文件。

这种“研究文章”的格式,有点类似于许秋平常写的article格式。

第二种,“报告”。

它要求提出具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的、新的研究成果,2500字左右,大约3页的篇幅,正文包括摘要、引言、最多四个图表和大约30篇参考文献,补充材料的要求同“研究文章”。

这种“报告”的格式,有点类似于许秋平常写的communication格式。

在“研究文章”和“报告”中,《科学》要求材料和方法部分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复制研究。

此外,对于生命科学中涉及一种方法的论文,《科学》鼓励作者向他们的合作伙伴bio-protocol《生物协议》提交一份详细的方案。

《生物协议》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于2011年创办的一份专精于遴选、发表实验方案,需要同行评审的在线期刊。

他们的目的打造一个开放获取与沟通的平台,分享高品质的实验方案,让生命科学的研究更高效,更具可重复性

这个还是蛮有意义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限定在生命科学。

大概是因为里面造假的论文比较多?

倒是不排除这个可能性,毕竟生命科学领域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文章太多了。

而基数比较大的话,即使造假的概率比较低,最终产生的绝对数量也会比较高。

看新闻报道出来的学术造假事件,生命科学领域确实也是重灾区,甚至有院士牵涉其中。

话说回来,其他领域为什么很少有院士牵涉进去?

因为很多领域没有院士。

第三种,“评论”。

它要求综述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发展,并突出未来的方向,6000字左右,正文包括摘要、概述主要主题的导言、简要副标题和重要未解决问题的概要,10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4-6个图表。

除了特刊的“评论”外,所有的“评论”现在都只在网上发表。

也就是不会在纸质版的刊物上收录“评论”的全文,只会放550-600字的摘要,包括背景、进展和展望三个部分。

大概也是因为篇幅太长了的缘故。

而且,许秋估摸着《科学》的综述应该是大佬专属。

反正他一般很少听到有人在《科学》上发综述,有机光伏领域他也没有看到过发表在《科学》上的综述。

最后一种,“短评”。

具体又分为了六类,包括“观点”(perspectives)、“书籍或媒体评论”(books or media reviews)、“政策讨论”(policy forums)、“信件”(letters)、“电子信件”(eletters)、“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

“观点”,1000字加1张图片,需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学进展,但不能主要讨论作者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一个领域内的发现提供背景,或者解释潜在的跨学科重要性

同时,还要求发的“观点”应该为别人的研究增加一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除了极少数例外,“观点”的作者不应超过两个。

换言之,就是别人发了一些cns之类的文章,我过来点评点评,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

当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提出看法的,基本上是大佬专属。

“书籍或媒体评论”,最多800字,以新书、电影、展览、表演、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和其他可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媒体为主题进行评论。

同时,还要求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