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西印度洋(七)(2/3)

要商品就一直是棉布、丝织品、药材、硝石、生丝、棉花、棉纱、茶叶、瓷器、山羊毛或仔羊毛、美挂毯、香水等,贸易额大幅度下挫。但无论如何,东印度贸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仍然是我国财政的重要补充,因为上述这些商品除一小部分是供我们自己使用外,绝大部分都是在和平时期为满足法国、德国、联合省、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我国殖民地的消费而运来的。”

“……毛织品、铅、锡、铁制品、玻璃、纸张、皮革等商品固然是我国贸易的根基,但如果我们轻率地让我国的贸易仅限于输出我国自己生产的商品,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我国是否仍然能够维持在海洋上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可以将毛织品比作面包,固然可以仅靠面包生存下去,然而他的生命也只能勉强维持,虚弱而不健康;毛织品对于英格兰也是同样的道理,英格兰也许可以仅仅依靠毛织品等商品的出而继续存在,可要健全地生存下去,要富裕、有力量和强盛起来,我们就必须具有比我们本国商品所能给予我们的更大规模的贸易,东印度贸易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一如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投资的西印度贸易一样。”

看到这里,蒙塔古爵士有同感,并且也来了兴致,只见他拿起一支羽毛笔,在信纸上写起了自己的评论:“贸易从未得到我国政府大臣们的切关注,也未得到我国贵族和上等士的充分研究,很多贵族和上等士对于贸易的一般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经常受到特殊商群体或利益集团的游说,制定出严重有害于一般贸易活动的法律。”

蒙塔古爵士写下这些内容是其来有自的,因为这几年间,随着英格兰国内政局斗争的加剧,曾经跪舔过克伦威尔且目前盈利还算丰厚的东印度公司可就倒了大霉了,国会一帮阔佬议员们纷纷对其进行攻讦,指责其祸害了英格兰,对此蒙塔古爵士也很是无语。

其实,这些攻讦东印度公司的议员里面,动机还是挺复杂的。既有因为东印度贸易而利益受损的商,比如棉纺织和丝织业(从意大利或法国进生丝)的商;也有一些眼红东印度公司巨额利润的动机不纯的家伙,这些拼了命地想挤进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因此一面在国会里公开发难,一面与东印度公司的现有东私下里讨价还价,这几年增资扩公司董事会的很多都在此列;最后还有很大一部分就真的是糊涂蛋了,他们多是英格兰国内的工场主、贸易商或靠地租获取收的有钱,因为不懂国际贸易给英格兰带来的好处——至少蒙塔古爵士是这样看待他们的——所以跟在别后面瞎起哄,并不是真的多么对英格兰东印度公司看不顺眼。

至于说蒙塔古爵士写到的“严重有害于贸易的法律”,指的是国会里一帮东印度公司的敌正在努力推动的禁止英格兰穿着东印度和波斯的丝织品、锦缎、绢绸的法案。那些“可笑愚昧的”(查尔斯爵士语)觉得英格兰从东印度获得的不是具有实用的物品,而是享乐的活不经用的商品,但运到东印度的却是金银,它们都在那里埋藏起来,从不返回。

蒙塔古爵士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因为其有那么一丝道理。但他同时觉得,过去二百年间,欧洲得自美洲的金银、得自非洲的金及欧洲银矿自产的白银,加起来总数接近八亿镑,即便其中有一亿镑被运到了东方,剩下的钱仍然在欧洲市场流通,且并未造成什么严重的钱荒。而且,由于欧洲好那种奢华、由于一百年来的习惯已使得东印度的香料成了各阶层民必不可少的东西、由于印度的丝织品受到中上层士的极大喜、由于东印度生产的棉布价廉物美(甚至可以媲美东岸棉布),因此放弃东印度贸易完全不可行,民也不答应!更何况,这种利润丰厚的生意,你不去做自然有别去做,荷兰不得你完全放弃好让他们一家独大呢。

不过好在国会里真傻子不多,真正多的其实是装傻的。对于这些家伙,适当妥协就可以了,比如这些年东印度公司不断进行的增资扩权调整活动,就是因为吸收了相当一部分新鲜血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这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反而大大稳固了东印度公司的地位,使得外界对其的攻讦屡次落空——当然这也脱不开东印度公司对新君查理二世的卖力跪舔,满身黑点的他们为了平息新君的怒火,在1660年查理二世价值三千多镑的礼物,然后在1661-1666年间陆续馈赠了查理二世17万英镑的巨款,这才堪堪迈过了这个坎,虽然他们现在仍在被国内的工业资本家们不断攻击,但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了。

“哼哼,一帮鼠目寸光的家伙,对于一家年分红率高达25的优质殖民贸易企业,竟然还有这么多攻击,真是够了!荷兰是怎么赚到这么多钱的,难道这么些年来就没能够看得清楚吗?我们英格兰不去做这个生意,那么荷兰、葡萄牙、法兰西、丹麦自然会填补市场空白,到那时为了不让他们赚钱,难道真的要禁止全体国民使用香料、穿戴丝绸、饮用绿茶吗?那还不套了!”蒙塔古爵士忿忿地放下了手中的羽毛笔,站起身来,看着窗外宁静的河面,良久后才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