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半途而废(4/5)
说是胜券在握的战局就在这时发生了反复。此时唐玄宗一方面看谁都觉得这家伙说不定也是个疯子,因而充满了猜忌之心;另一方面他又想靠夺回东都洛阳来摆脱自己的政治失误所犯下的历史骂名,然后重新从叛军手上取回大运河的控制权,缓解中原被半封锁后益紧张的物资供应压力,减小叛
造成的损失。唐玄宗很快就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首先是这二十万勤王大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紧接着潼关失守,主帅哥舒翰被俘,最后就连首都长安也跟着沦陷了。郭子仪的朔方军等各大平叛部队半年来在北方所取得的战果以及叛军占领区内的民间反抗势力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因此而前功尽弃。于是乎原本已经开始从内部动摇的叛
也就彻底失控了。这些虽然是安禄山叛唐前无法掌控的偶然变数,但是毫无疑问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他不仅借此扭转了颓势,还迅速扩大了胜利成果,对面的唐玄宗则因此名誉扫地。
事到如今,古稀之年的老皇帝再也无法承担最高统帅的责任。这个执政四十多年的盛世君主如今只给被迫抛弃首都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落荒而逃。此时成了孤家寡的唐玄宗仿佛大梦初醒,终于冷静下来重新变得清醒。杨国忠在撤出长安前曾请示唐玄宗批准焚毁国库所有金银珠宝,但是唐玄宗却以叛军不能获利于国库必定取偿于百姓为由,否决了杨国忠的建议,并且还将国库封存好以便叛军接收。表面上看是唐玄宗装模作样
之仁,然而由安禄山领导的叛军将领们可不是什么知足的良犬,而是就像安禄山本
一样是喂不饱的恶狼,得到国库就会放过百姓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唐玄宗把金银珠宝
给叛军,实际上有寄希望于金银珠宝这类难以分赃均匀的东西能激化叛军将领彼此间,以及下属上级之间的矛盾的打算。并且绝大多数投身叛变的兵士,尤其是安禄山雇佣的少数部落士兵,多是为了求得一笔横财。他们得到了国库的宝物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便失去了战斗的动力,果然顾不上去拦截唐玄宗了。这不仅为唐玄宗出逃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也为帝国重振旗鼓以便二次反击求得一丝喘息之机。可见唐玄宗在负面
绪的支配下把一手好牌打烂以至于自食其果后,走到这一步终于是恢复了神智,但为时已晚,他终究还是难逃众叛亲离的下场,以至于连杨贵妃的
命也保不住了。当太子也趁
称帝后,唐玄宗唯一能将功补过的也就只有
脆脆的让位于太子,毫无保留的移
一切权力,以避免内耗了。
关于让位一词,我打算写的清楚一点,太子李亨是趁着唐玄宗权威下降和一发不可收拾的叛而趁机称帝的,但这和发动兵变直截了当的抢班夺权还不太一样,此时实际上是有两个皇帝并存,而究竟是拥护老皇帝的合法
还是转而投靠新皇帝,这毫无疑问会引发唐帝国内部的势力分化,况且自己此时几乎已经身败名裂,而不少武将为了成为拥立功臣便大力支持太子主动登上皇位,在这种大背景下,唐玄宗虽然颇为无奈,但还是立刻作出了顺势让位给儿子,迅速将一切职务和权力以及传国玉玺等重要物件转移至唐肃宗手中的决定。这种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的
接很好的完成了权力的临时更替,避免了陷
空前混
的帝国内部进一步发生分裂的可能。而唐玄宗自己也因此争取到了相对较好的舆论环境,为
后的太上皇生活添置了有限的一点砝码。但是不管怎么说,李亨当了二十多年的苦
太子,期间没少受武惠妃李林甫等宠妃权臣的欺负,唐玄宗对他又是各种敲打,如今唐玄宗自己成了没有任何实权的太上皇后下场究竟如何其实是很难说的,后来我们也都知道唐玄宗的太上皇生活并不舒坦,尤其是被迫搬进太极宫后,左膀右臂都被清理出去的唐玄宗完全是形似监禁了。但是即便遇见得到未来悲惨的境遇,唐玄宗还是可以非常
脆的配合自己的儿子
出权力以避免内耗,相比自己父亲唐睿宗当初传位后还继续把持着三品以上官员任免权等各种重要特权,算是一个相对英明果断的决定吧。这大概也就是这个五十年(44年皇帝加上6年太上皇)太平天子能为大唐做得最后一件好事了。
在安史之平定前一年,唐肃宗强迫唐玄宗搬
冷清
旧的太极宫,并将他身边的亲信如高力士等
全部撤走,至此唐玄宗彻彻底底的消失在了世
的眼中。被囚禁于
宫,失去了全部的依靠,太上皇在万念俱灰之下其身体素质也就跟着迅速恶化。
在大限将至前通常都会回首往事并总结自己的一生,于是唐玄宗便留下了一篇《傀儡吟》:
刻木牵丝作老翁,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生一梦中。
从当初那个曾引起武则天极大注意的临淄王开始,到后来被迫成为空有其名的太上皇为止,唐玄宗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也曾纵过无数能
,他们看似大权独揽,其实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唐玄宗的傀儡而已,伴着唐玄宗所编的“霓裳羽衣曲”跳着顺从唐玄宗心思的舞,待他们的价值被耗尽后,皇帝便果断将其抛弃,毫无挣扎的余地。这位技艺娴熟的“傀儡师”就这样牵引了无数
的命运,把他们像玩偶一般随心所欲的玩弄着。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着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