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半途而废(3/5)
前两道防线形同虚设,其实是个心里都会有数,安禄山率领的是长期在北方作战的
锐之师,而途经的都是完全不设防的普通居民区,没有重兵把守的话单靠地形和百姓就想阻挡安禄山那完全是痴心妄想。所以唐玄宗设置这两道防线,其真实意图是为真正有所期待的第三道防线争取时间。而第三道防线的负责
就是声名显赫的封常清,防御地点不在别处,就在东都洛阳。封常清此前向唐玄宗保证自己要在十天内取下安禄山首级,然后便自信满满的前往东都洛阳征兵,其实和前两个防线一样,当时安禄山起兵没多久,封常清同样是没有军队在中原,只能靠组建一支“
民子弟兵”来应急。但不得不说唐朝在老百姓心中占据着前所未有的地位,城中无数壮丁应征
伍,仅仅数天时间,封常清就招募到了近十万的
民子弟兵,并且洛阳城里也有条不紊的开始构筑各种防御工事。
然而封常清很快意识到自己向唐玄宗夸下海了,因为前线溃败的速度实在太快,自己根本来不及训练这支由市井子弟拼凑的临时军,很快战火就烧到了洛阳城,而封常清手下多是乌合之众。可封常清毕竟是帝国名将,在他的指挥下,就算是没有任何战斗素质的普通百姓,也击退了率先抵达的叛军先锋部队。但是待安禄山的主力抵达后,战况便急转直下。封常清这边由于战斗力差距实在太过悬殊,所以是且战且退,边退边战。从城外打到外城门,再从外城打到内城,最后打到了宫中。这样殊死搏斗了一周后,东都陷落大半,封常清不得不彻底放弃洛阳率领残余部队逃往陕州。
就在陕州,封常清遇到了率大军前来增援的老上司,同时也是曾在中亚耀武扬威最后不小心沟里翻了船的高仙芝。两
根据目前的形势,一致作出决定,放弃其它城池,直接撤退到作为首都最后也是最强防线的潼关。一切以保住长安为最高优先级。这是非常正确的判断,封常清手下虽然是没有战斗经验的
民子弟兵,但是此时高仙芝率领的却是由第一波赶来的勤王部队和唐玄宗自己拉出的中央军组成的正规军,和封常清合并后共计约二十万兵力。而潼关地势险要的程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这二十万大军把守,即便军队素质上和安禄山的
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凭借着潼关的地形优势,加上两员大将坐镇指挥,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防线。安禄山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面对着近在眼前的首都长安,却再也无法前进分毫。
然而唐玄宗却沉不住气了,首先是自己的如意算盘似乎又一次落空了,安禄山起兵前,唐玄宗还仗着自己坐拥盛世,觉得安禄山起兵乃是逆天而行,百姓一定会积极反抗。然而北方官僚早就被安禄山给渗透了,以至于安禄山一到,还没等老百姓反应过来地方官员直接就开门投降了,叛军一路上并没有受到什么抵抗就攻占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直到安禄山脱离了自己的管辖范围后,有效的抵抗才开始陆续出现。唐玄宗对此失望至极,埋怨道:“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义士邪?”其实也不是说唐玄宗长期以来对老百姓的期待落空了,只是面对安禄山的虎狼之师,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无法正面与之抗衡,但是等到叛军继续出发后,百姓对叛军的反抗也就陆续开始出现了。所以说来自民的力量也许会迟到,但是并不会缺席。不久后
民反抗势力便会在安禄山的占领区内遍地开花,渐成燎原之势。他们的盟主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当然这些都是安禄山起兵半年以后的后话了。
此时此刻唐玄宗收到的只有坏消息。原本布置防线去拖延时间,又派出封常清和高仙芝,大张旗鼓的去迎战,为的是保住东都洛阳,可现在两直接放弃洛阳撤退到首都门
去死守潼关了,这个时候想要再去冲击洛阳在短时间内基本上是没指望了。唐玄宗是无法承受丢掉东都的责任的,更无法接受这两员大将的“消极应战”。况且洛阳失守,意味着失去了来自大运河的物资供应,这无论对上百万
的长安或是几千万
的中原都是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因此当下他急需寻找替罪羊来承担失去洛阳乃至战火烧到家门
的巨大责任。就在这时,负责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因为被高仙芝和封常清得罪而跑去跟唐玄宗汇报,诬告两
盗用军粮动摇军心。唐玄宗如意算盘早就碎了一地了,正愁着没有
来背锅,于是立刻以此为罪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把责任都推给了他们。唐玄宗已经被自己的
感所蒙蔽,生怕权威下降政权不稳,因此几乎失去了理智,老皇帝此时此刻的昏聩...大家用心去感受。(望天长叹)
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忠贞不二的名将竟落得这般下场,着实令痛心。但是说的难听些,当时他们简直就是气疯了的唐玄宗的出气筒和背锅侠,撞在了枪
上,在这非常时期打不了胜仗还想把持救命用的军队?在唐玄宗这种极其强烈的负面
绪(尤其是对边将前所未有的不信任)支配下他们根本没有活路。但唐玄宗的
作秀到这里还没完呐,而后他更是气急攻心,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又
迫老将哥舒翰主动出关作战。这同样也是一波令
窒息的微
,因为潼关被高仙芝和封常清封锁数月至今,原本对大唐非常有利,甚至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