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仁义之名传河北(3/4)
这就是名望的好处。
陈暮在一旁含笑不语。
这个结果是他早就预料到的。
因为就是他的手笔。
当初在得知刘备散尽家财之后,虽然有些沮丧四兄弟又变成穷光蛋了,但他作为谋士,第一时间想的当然不是惋惜,而是在考虑如何让这笔钱花得有效果,不至于白给出去。
于是在刘备上任济南,招揽到沮授之后,他就私信给沮授,让他发动泽宗族,在冀州为刘备造势。
这个时候毕竟不是信息时代,消息传播方式主要是传
,想传播名望十分艰难。
可一旦被传扬出去,说容易也容易,因为古代信息不发达,一条消息给予普通的冲击力度会很大,更加容易被
记住。
反观后世的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每天都有无数新闻传递给们,互联网的记忆短暂,各种信息
们见怪不怪,热度一过,一地
毛蒜皮,很快就会被
遗忘。
所以相比于现代,古时候的名望反倒更加真实。
刘备本身就名望基础,被他救助过的散落在冀州各地,已经小范围有一定影响力。
等到冀州安定下来之后,沮授便有组织地发力,声名自然发酵开来,后劲十足,刘备在济南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名望早就在冀州四处传播,被冀州百姓铭记于心,十分敬佩。
看到馆陶当地百姓争相要为他付钱买单,刘备也是一脸懵,与关羽张飞三
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吵吵嚷嚷,更多的听到消息,拥挤过来。
“刘将军何在?”
“恩,我要见恩
。”
“就在这旅馆当中。”
“恩在哪里?”
门外数十被刘备救助过的想进来,还加上数百围观群众,很快小小的旅店外变得十分热闹。
不止是百姓,当地的官府也惊动了,馆陶宋县令与县中大小官员赶来。
宋县令越众而出,走店中,四下巡视道:“哪位是刘使君。”
县令可不像乡民那么闭塞,早就知道刘备已经做了济南相,听闻一郡太守路过此地,不管是有没有名望,他都得要过来看看。
刘备眼见事闹得好像越来越大,连当地官府都惊动,只得站出来道:“我是。”
“真的是刘使君。”
宋县令哈哈大笑道:“使君仁义之名传河北,今天到我馆陶,令我馆陶庆幸生辉。请让我代替馆陶百姓,尽地主之谊,来我县衙歇息。”
刘备只觉得疼不已,第一次因为名气太大而烦恼,不由苦笑道:“好叫县令知道,马上就要年关了,我今
是路过馆陶,要回幽州过年。恐赶不上回家乡面见宗族亲
,吃完饭之后,还得连夜赶路,不能耽搁了。”
“这......”
宋县令听到刘备的难处,迟疑片刻,说道:“既然如此,那请让我与满城百姓送使君一程。使君先吃饭,我们就在一旁等着。”
刘关张陈四大眼瞪小眼,几百
围观他们吃饭,真是坐立难安。
不过没办法,谁让刘备现在名气大呢。
四无奈,硬着
皮坐下,在众
的围观中,如坐针毡地匆匆扒拉两
饭,碗中的酒顿时就不香了,如同嚼蜡般快速应付了两
。
“店家,多少钱。”
刘备随意吃了两,见自己三位老弟也没胃
,掏出钱来付账,想着尽快走
。
没想到他钱还没掏出来,就被众摁住。
“使君,使不得,这顿饭我请。”
“还是我来,我家有钱。”
“你家有钱又怎么样?若能请刘使君这样的大善吃一顿饭,我家在乡邻中必然脸上有光,我来请。”
“这顿饭不要钱,我怎么能收将军的钱呢?”
众为了这顿饭钱,差点打起来。
陈暮连忙凑过去对刘备说道:“大哥,快说点什么,不然今天我们休想走出馆陶。”
刘备硬着皮喊道:“大家听我说,吃饭给钱天经地义,不能因为我曾经帮助过别
,而搞特殊,要一视同仁.......”
“刘使君仁义无双,既然不能在馆陶多待些时,怎么能不让我们尽地主之谊。”
“是啊,要是我娘知道今天错过使君,会骂我不义。”
“我曾经被使君救过,这顿饭不请,恐怕同乡戳我的脊梁骨。”
他这话还没说完,就被众的话语淹没。
眼看大家还在为这顿饭钱争抢,大家纷纷掏出钱来要给掌柜的李通,但李通死活不收,各种银子钱币掉了一地,无拾取。
陈暮灵机一动,大喊道:“诸位听我说,我是刘使君之弟,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听到他是刘备的弟弟,大家慢慢安静下来,都看着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