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凉州风云(7)(1/2)
汉军平定先零羌战之后,凉州大规模的
动减少,但因凉州地区汉羌之间矛盾重重,朝廷委任的地方官又多残酷苛
之辈,零星的叛
仍旧此起彼伏。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护羌校尉马贤自公元120年上任,到公元138年中伏身亡,长达十多年的履职中,就曾多次平定羌的叛
。
自马贤之后,延续到汉桓帝时代延熹二年也就是公元159,烧当羌之复起,朝廷先后委任“凉州三明”段颎、皇甫规和张奂为护羌校尉。
三都曾对叛
的羌
采取强有力的镇压和威慑,先后杀死的羌
数以万计,羌
才算是在某种意义上终被平定。
之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因为羌因为畏惧朝廷的残酷镇压,自发的叛
已经大为减少。北宫伯玉、李文侯乃至后来的韩遂、边章、马腾等皆是利用羌
对朝廷的不满,利用西羌
实现自己的格局目的。
赵普认为曹一旦姑息羌
叛
的
况下,就任凉州刺史,其危险
就在于诸多的羌
部落并未真正的臣服汉室,朝廷对他们的宽容,反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纵容。
一旦被有心利用,再次揭竿而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叛军的首领韩遂、边章和北宫伯玉等,朝廷并没有治罪,而是招降了他们。
曹担任凉州刺史,算是
虎狼之地了。
可曹似乎对就任凉州刺史,平靖西北边塞非常的有信心,因此不远千里自谯县而来。
赵普沉吟了片刻,他觉得在这个时候,有必要跟曹、卢植等
谈一下后世学者们对凉州地区叛
的解读了。
卢植和曹都是身在汉营,自小所在的位置,以及成长环境就很难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
“那孟德你可知凉州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吗?”赵普闻曹。
曹道:“羌
不甘心供朝廷驱使是为主因,地方官吏贪腐残
,以至于羌
群起
动。”
赵普微微颔首,“孟德所言,确实在理,不过其中的主因却并非在此。”
“先生此言是为何意?”卢植和曹对望一眼,均有些诧异。
羌不甘心为朝廷戍边,想要抢夺河西这片土地,一直都被汉朝廷视为羌
叛
的根源,而凉州地区官吏普遍贪腐残
,才终于导致羌
的大规模
发。
这是士阶层是为共识,而哪怕卢植这样的
物,其实私下里也觉得,朝廷是在利用羌
来守卫边疆,而没有把羌
视为大汉朝廷的一部分。
赵普道:“光武皇帝定都雒阳,朝廷对于关中地区地位的重视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对关中之外的凉州疏于管控其实也是重要原因。”
他决定从细节处着手,一点点的讲清楚。
后汉朝廷定都雒阳之后,三辅地区的重要降到了京师雒阳以下。
而在前朝立足长安之时,三辅之外即为凉州,凉州也就成了朝廷抵御外族侵的屏障。因此,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之后,前汉朝廷对于河西的经营已经都是重中之重。
但自后汉立国起,京师之外还有三辅之地,三辅从京畿地区,变为雒阳的屏障,因此朝廷对河西的重视程度,比前汉要低上很多,地方豪强对此的不满尚在其次。
前汉时驻扎在河西的重兵逐渐抽调了其他地区,这对于威慑和管制羌是非常不利的。
当羌的规模非常大的时候,由于朝廷对于凉州的不重视,对于是战是守甚至都摇摆不定,弃守凉州之议一度甚嚣尘上,比如汉安帝时,就差点放弃凉州陇右地区。
这点卢植和曹其实也都想到过,闻言纷纷点
。
但是这并不是赵普想要表达的全部意思,因为朝廷的不重视,间接就导致对凉州地区的官员考核比较随意,凉州地区本就天高皇帝远。一旦朝廷不重视,那么官员们胡作非为,想要传到京师朝堂之上,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导致凉州到任的官员,无不横征敛。
赵普接着道:“因为朝廷的不重视,导致凉州地区朝纲崩坏,官员任意而为,终导致天怒怨。还有卢使君和孟德皆在朝中任职多年,但知官员不可担任故居本地的二千石大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凉州当地的官员跟地方利益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导致州郡的长官并无守战意或者畏恶军事或者皆不肯专心坚守,致使原本起事时
数不多,武器非常简陋,叛
意图混
不一的羌患愈演愈烈。”
汉时,有明文规定,本地出身的氏不可担任当地的太守和刺史。
两汉时的官制,朝中两千石的官职有很多,三公、九卿中郎将等等皆是两千石的大官。
但是在地方,通常只有太守和刺史,而刺史还是近些年来才晋升为两千石级别,在最初,所谓的一州刺史不过是六百石的俸禄。
当然,特殊的地方,护羌校尉,或者护乌桓中郎将等等也是两千石级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