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香味的解封(3/3)

面加热,但只好火候掌握地好,就可以做出这种麦香味飘出十几米的煎饼。

不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用鏊子把煎饼做得香飘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必须使用荷叶银光鏊。因为,这需要把鏊子烧到更高的温度,面糊糊在上面发出的“滋啦,滋啦!”比普通的鏊子发出的声音响亮得多,那是水分蒸发得更剧烈,也说明鏊子更热。换做普通的鏊子,煎饼就糊了,而是是像胶水一样粘在上面糊的,因为,高温时可以增加面糊糊的粘度。从古代贴春联或告示,必须用烧开后的面糊糊,而不是直接用凉水拌的面糊糊就能知道。低温时面糊糊粘性极低。

只有荷叶银光鏊,是所有锅具之中的魔镜,表面能像荷叶一样,沾生面粉糊,但面粉糊熟了之后就不沾了,也就是摊煎饼熟了后,煎饼会自动翘起四周,不需要用铲子铲,用手轻轻一揭就开,在沾与不沾完美地变幻,淀粉糊再怎么高温,粘度再怎么高,熟了后都不粘,才能彻底解封麦香!

这种明代的将作监发明出来的的神器,比章丘铁锅魔幻得多。所谓将作监,就是掌管宫廷建筑的修建与维修,纱罗绸缎刺绣衣物,金玉珠翠等宝贝的制作,以及各种异样器具的打造的官署。明太祖朱元璋立了子承父业的规矩,规定某人是匠户,他的子子孙孙,就只能做匠户,继承这门手艺,哪怕没有子孙,买、坑也要找来养子继承。鲁老狐狸会这门手艺,应该就是祖辈在明代是匠户,因为手艺独到,在清代又归了专门制造皇家御用品的造办处管。因为匠户在古代地位很低,他感觉不到怎么自豪。会这种手艺的人,都是他的同族。所以,这老狐狸知道究竟还有几个人会。

鏊子,在石器时代就已广泛被人类使用,石板粑粑也是一种煎饼,那个石板就是鏊子,在石器时代,都是人们用石头打磨出来的;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鏊;到了铁器时代,又出现了流传至今的铁鏊子。宫廷是例外,爱用银鏊子,在铝被发明前,白银最适合打造荷叶鏊子。

从石器时代的第一个石鏊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所有鏊子,在基本成型后,全都还要打磨!用石头打磨也好,用手工打制的矬子打磨也好,用现代的砂纸打磨也罢,总之,通通都要认真地打磨。

发展出这种神器,也没什么稀奇的。做事,最怕的就是术业专攻,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某一个行业,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代代相传,偶尔进步一下,量变产生质变,必会在此领域登峰造极。

人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有什么?也没几部,写的也就那几个人,五个名著里,除了《红楼梦》,其它的都是明代人写的,而且,红楼未完,就算说明清,带着清代,也太抬举清朝了。张大千也说,满清对中国的文化,几乎没有贡献。这话乍一听挺偏激,但越是想越对。

人说,清代修了《四库全书》,可他们毁的书比修的还多!即使他们不修,不仅被收录的书仍然在,被毁的无数孤本更加在。也就不能说清朝对文化多么有贡献了。不过,清代在美食一道很有贡献!可以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诗,元代杂曲,明清美食。明清,集无数前人经验,是中华料理发展的高峰期,从慈禧吃一道酿豆芽的穷奢极欲,就能看出来,最后,把整个大清都给吃没了。

所有老狐狸,都张大了嘴,不住蠕动着喉结,看着鲁老的老伴摊煎饼,被那美妙的声音,以及那浓郁的麦香味,勾出了无数的口水,喉咙间都好似有了趵突泉。《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之所以被人们唾弃,就是因为它舍本逐末,全季严重跑题,不再注重美食本身,居然改为重在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变成了最烂的故事会。故事何必它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差的故事,人们只要看美食本身,关心它最后能不能馋到人舔屏。这群老狐狸被煎饼的麦香馋到,更想到了以前挨的饿!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