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拆,或者不拆,都是问题(3/3)
是“被动接受”然后出了问题他可以一退六二五,说,你看,这是你们说的,朕不过是按照你们的廷议来进行,责任怎会在朕的身上呢?
朱祐樘的举动,不也正是符合周太皇太后有关对他要“虚心纳谏”的建议,当个不粘锅皇帝?
礼部尚书徐琼走出来道:“陛下,老臣认为,应当拆除,事有一二,不可有三四,若长久留着,若后再有不测,只怕会有小
谤议朝政!”
我也不说顺天府的地动是因为亭子引起的,只说拆亭子是因为怕有把这两件事往一起联系,这是未雨绸缪,防止再有地动的事发生。
旁都在琢磨徐琼的意向。
谁都知道,徐琼跟张延龄是“一伙”的,虽然从二在朝中的资历到地位来说,本不可能有任何密切联系,但又都知道倪岳是被张延龄给“气走”的,气走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倪岳是被张延龄给赶走的,徐琼才上位。
政治结盟了,徐琼替张延龄说话,打压李广,也是合合理。
但再合理一点,你就让皇帝别拆,不定以后还有地动,那李广就死定了!
随后又有几出来提意见。
大部分都是支持拆的。
也有铁,诸如工部尚书徐贯,他道:“毓秀亭的修建劳民伤财,若是仅因地动之事而拆除,那靡费将无法填补,此时也正是风
尖时,应当等议论平息后,再行议定,而不当
率定之!”
没说不拆,只是要以后再商量。
当工部尚书的,当然不能把水花出去打水漂,回再有
说工部的
跟李广串谋,工部的
也不好收场。
所以别都支持拆,工部也不能说拆,这可是工部花帑币修出来的。
咋的。
工部的钱不当钱?
朱祐樘听了几的意见之后,随后用很热切的目光望着徐溥道:“徐阁老,你作为朝中的首辅大臣,之前一向是能作为定海神针的,朕想问问你……你是何意见?”
问题是你徐溥抛出的,然后大家才在探讨拆或者不拆的问题。
也谢谢你没直接问,李广杀还是不杀的问题。
算是给朕一个缓冲的余地。
现在朕就问你的意见如何!
徐溥道:“老臣自问不懂天机,有关天机之事,应当问此事的始作俑者……臣说的不是道士李广,而是在南方的建昌伯,或是采纳各方的意见,再做定夺不迟!”
徐溥也不蠢。
我给皇帝出难题,皇帝把难题抛给我,说拆或不拆,都是要背锅的。
这锅我不背。
李荣急道:“徐阁老,您是定海神针,您说句话,比建昌伯说管用。”
徐溥苦笑摇道:“老朽对于赈灾事,可提意见,但唯独对亭子存否之事,并无任何意见,还请陛下另请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