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拆,或者不拆,都是问题(2/3)
朱祐樘显得很关切,上来就嘘寒问暖。
这次他坐在上风向,本身风也不大,众大臣基本都能听得清。
而且从朱祐樘的语调中,可以判断他之前几天的“偶感风寒”是好些了,至于是否痊愈另说。
在场众大臣没有出来说话的,谁都不能代表所有,鬼才知道同僚家里是不是会因为这场地动而发生什么事,所以还是等挑
的出来,比如说……徐溥。
但这次徐溥也选择噤声。
朱祐樘道:“没说,看来就是没大事,天佑我大明啊。”
皇帝这算什么意思?
自吹自擂起来?
好像忘了这场灾祸是引谁而起吧?能把丧事当喜事办?这还要不要脸了?这让我们怎么接茬?难道说,是啊是啊,没出事就是天佑天明,天佑陛下?
还是没说话。
朝议的氛围很尴尬。
“建昌伯……寿宁侯来了没?”朱祐樘见旁迟迟不言,或许也觉得有些尴尬,本想问张鹤龄,却上来不小心直接问张延龄。
这还是话到嘴边,说秃噜了,说明他心里还是很在意建昌伯这号的。
李荣道:“回陛下,昨就派
去通知了,但今
……好像没来。”
朱祐樘冷声道:“寿宁侯明知今朕会问他对京师地动的看法,却故意不
宫,罚奉他一个月!”
李荣:“……”
还没等怎样,就让张鹤龄被罚奉?这罚得也太莫名其妙了吧?不过想想,皇帝让你来,你不来,那就是抗旨,换了别恐怕就不是拿出一个月的俸禄能搞定的,但再进一步引申去想……别
听到皇帝召唤,都是马不停蹄赶来的,还有像张鹤龄这样死赖着不来的?
天下之间会这么的,估计就张家两兄弟了吧?
“诸位卿家,朕还知道你们想说什么,但朕想说的是,很多事不能以所谓的天相来定,大明镇山、龙脉等传闻,本就是虚无缥缈!”
朱祐樘明显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了。
但他好像忘了一件事,这大明是你自家的,上天降下惩罚,你不信,非说两件事无关,你都不在意我们在意什么?等你当了亡国之君,或是被上天给带走……到时可别怪我们,是你自己说的,天相什么的本就不可信。
李荣道:“大明如今国运昌隆,百姓富足安康,光是以京师地动……这本就是天灾,岂又会是力可为呢?”
这时候能一心帮皇帝说话的,大概只有李荣这个太监了。
旁的文臣,就算是再谄媚的那种,也说不出这种违心的话,说出来都觉得灵魂在被拷问。
朱祐樘见众大臣还是在装哑,冷声道:“你们有何意见,尽管说!朕听着。”
徐溥终于在众的期待中走出来。
朱祐樘都很感怀,问道:“徐阁老有话,直说便可!”
徐溥道:“那陛下,万岁山的毓秀亭,是拆呢,还是继续留着?”
果真还是你老徐会挑话题说。
一针见血。
但你这一针把皇帝的都扎疼了,闹不好对你的前途是有危害的!
不过你这一副半身黄土的老身板,大概也不在意这个吧?那这种揭皇帝伤疤的事,还是你老徐来吧。
朱祐樘沉默不言。
现在摆在皇帝面前的两条路,拆,或者不拆,都是问题。
拆了,自己皇帝的面子岂不是然无存?天下
都会觉得这场灾祸是他这个皇帝一意孤行所导致的,更会让百姓迁怒于皇室,其实对天下教化并无好处。
但往另外的方面想,这其实也算是皇帝知错能改,亡羊补牢嘛。
可要是不拆的话……
可能下面的意见更大。
朱祐樘在简单思索过这个问题后,登时觉得,什么天灾的都是其次,反而是毓秀亭的存在就很别扭,让他这个皇帝进退不得。
……
……
场面一度很尴尬。
好在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为今之计,当令顺天府赈灾为好,好在之前已有经验,各处都已安排了救灾的员等……”
不提天罚的问题,就说救灾。
这其实才是皇帝想听到的话,咱别纠结于那些细枝末叶的行不行?
讲点实在的。
还是说到底拆不拆的问题吧!
朱祐樘抬手打断了李东阳的话,冷声道:“有关毓秀亭的事,朕还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明明有出来转移话题,但皇帝还是不领
,非要把这个话题给说死了。
李东阳都只能悻悻然退回去。
皇帝这么直面问题,态度还是值得让肯定的,只是所抛出的问题……
皇帝莫不是又想跟以往那样,出了事让别提意见,他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