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大动乱(2/5)
有接应南门关之意,恩主,属下认为,这支兵马,恩主可以……”
“不可,不可。”
杨姓文士开反驳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平西王爷当年可以飞扬跋扈,一是因为有靖南王对其看护,二则是其和陛下之间的
厚关系,故而,平西王爷当时可以不停索求;
恩主这里,还需一步一步地走,切莫贪多,否则必然会嚼不烂。”
“杨先生说的是,某没有平西王那般好命啊,哈哈哈……”
大家一起跟着笑。
少顷,
冉岷又开道:
“宜山伯的那支兵马某现在是不敢奢求的,但倒是愿意提供方便,某决定请杨先生去一趟钦差行辕,告诉那位钦差大,他想举荐谁,某这里也就跟着附议推荐,先卖给他一个
再说。
而且,某也不用着急,等这四国合纵之事完成,某的身份,就不再局限于这一总兵了,到那时,宜山伯的那支兵马说不得也得听某的招呼。”
“恩主位高而不生妄,属下佩服!”
“我等佩服!”
“我等佩服!”
“先生们言重了,某只是个粗,强如平西王爷身边据说也有类似樊力一般的
才辅佐;
某今后的路,还得多多仰仗诸位,某后,也绝不会负了诸位!”
“愿为恩主效劳!”
“愿为恩主效劳!”
……
“滚滚滚,不见,本伯不见,不见!”
陈阳一脚踹翻前来通禀的亲卫。
“卸磨杀驴,卸磨杀驴,他们怎么敢这样!
本伯就不信这是朝廷的旨意,本伯也不信这是陛下的意思;
陛下不可能这般短视,陛下就算是要收本伯的兵权,也不会之如此急切!
倒是这帮下面办事的,拿着
毛当……”
陈阳胸一阵起伏,
“呵呵,让他们搞吧,让他们搞吧,军权你收就收,本伯倒是要看看,本伯麾下的那些家伙,到底谁敢去接本伯的班!”
陈阳坐在了椅子上,大喘着气,其亲兵们站在那儿,没
敢出来劝。
…
肃山大营,位于肃山山下,于此地,向南,可支应南门关,向东,可呼应历天城,向北;
搁在闻家时期,向北能够提防赫连家,向西,可直驱马蹄山;
如果说,历天城是闻家统治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那么肃山,就是军事中心,这是由地缘以及周遭外部势力格局所决定的。
当年靖南王和镇北王率大燕最为锐的铁骑
南门关后,即刻就攻占了空虚的肃山,再由此,开始了著名的十
转战千里的大决战,创造了诸夏史中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的经典。
而如今,
燕统治晋地后,
肃山大营被承袭下来,由宜山伯的这一镇兵马驻扎。
距离肃山大营五十里外,有一座肃州城,和肃山大营一样,这座城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也是东西南北商贸往来的一个重要经转点,二来,毗邻肃山大营,大营的给养输送外加丘八们放值时的花销,对于当地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时代,上万规模的群体,论手银钱充足以及愿意和舍得花银钱的程度,丘八们可谓其中之最;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得是太平年间,否则毗邻这般大规模的军寨就不是福报而是祸之源了。
此时,
肃州城的一处酒楼里,一名书生打扮的男子落座,在其对面,则坐着一商贾。
二的身份很简单,也很清晰;
书生来自于乾国,肃州城是曾经闻家地界的大城,闻
家又好书文,平西王府下的陈道乐所出的陈家,原本也是闻
家地界的;
哪怕燕占领了这里,哪怕燕
不通那风花雪月,但百年来的传统,也使得这里读书
极多。
燕国在晋地开科举后,闻家地界出的进士近乎碾压了赫连家和司徒家那边,没办法,三地文化氛围实在是差距太大。
最后不得已之下,为了平衡晋地的政治资源,朝廷不得不做出了分榜的措施,不至于让闻家地界的读书
一家独大。
书生姓明,叫明义楼,他确实是书生,也确实是晋,但其
背后,有着银甲卫的影子。
番子衙门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也不可能弄出满天下都是自己的规模,但有些时候,不是他们要发展
,而是
主动找上门。
昔陈道乐就是晋地义士的一员,而像陈道乐这般的
,其实有不少。
明义楼见晋地自己反抗燕无望,故而自己找寻到了银甲卫,不用银钱收买,不用官职招揽,甘愿成为银甲卫的外围,希望借助乾
的力量,实现对燕
的倾覆。
陈道乐曾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