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皇帝的决断(2/4)
年后,十年后,当压制成为常态,成为定律后,所谓的埋怨,也就消失了。
到那时,
就算不去开疆拓土,
拥有燕地、晋地这庞大疆域的大燕,也将在修生养息后,迎来一个安定祥和的“盛世”。
而新君,在处理朝政之余,也会时不时地派去问问自家丈
猪
的销售
况,以此来推断市面的平稳百姓生活水平。
但,
一封来自晋东的折子,
却如同投这平静池面的一颗石子,
打了燕京的宁静。
……
平西侯以楚屡次犯边袭扰我边民为由,请旨讨楚。
这封折子被送到新君手里后,被转了内阁,随即,大白于朝堂。
朝臣们都愣了一下,
这是又要打仗了?
这才安生了多久,这才安生了多久啊!
说好的休养生息呢,说好的与民更始呢!
但在此时,并未有主动跳出来想要尝试伸手搅和一下这一池的浑水。
毕竟,新君的态度还成迷;
有了先皇在时的经验,大家对这种动辄出兵的事,也有了较强的适应力。
无论是和郑侯爷有私仇的,
还是纯粹站在认为国家需要静养的立场,
亦或者是站在朝廷集权反对藩镇的立场上的,
在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都统一且默契地陷了沉默。
内阁走了流程,再转司礼监;
新君没扭捏,做出了大部分预料之中的反应:
准奏。
但,朝廷并未因此发布战争准备的命令,也没有再额外调动兵马。
大家伙这才松了气,看来,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事,平西侯府自己就足以应付,不需要朝廷去额外支援兵马粮
。
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种不算后知后觉却又属于后知后觉地强烈猜忌感。
搁以前,
靖南王跋扈,哦,那就跋扈了吧,哪个御史敢弹劾靖南王,就得做好下次靖南王回京时顺路给你满门灭了的思想准备;
同理,上一代镇北王在时,也没敢弹劾他,马踏门阀都是
老李一个
的,谁知道
啥时候会重
旧业?
再加上先皇在时的那种格局,让朝廷上下,都默认了这种局面。
但现在,
新镇北王在大臣们眼里可谓乖巧,甚至,都不好意思再继续厚着脸欺负这个藩镇了,总不能让朝廷的吃相显得过于刻薄;
镇北王府温顺下去后,平西侯府的存在,就有些刺眼了点。
以前,平西侯是六爷党的号
将,没
会拿这事儿去和六皇子告状;
但现在,君君臣臣,已然泾渭分明。
满朝文武,绝大部分,还是天然地站在龙椅这边的,昔的六爷党
牌平西侯,反而成了外
。
平西侯府不要粮不要兵,就这么直截了当地准备和楚了,这固然从一定程度上,让正处于“修生养息”状态中的大燕朝廷减少了负担,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平西侯府和当年的镇北侯府还不一样,镇北侯府当初鼎盛时的三十万铁骑可是得靠大燕朝廷的倾力供养,但平西侯府却能做到自给自足,同时,还能和楚国这种体量的大国掰掰手腕,哪怕只是小规模可控的战事,但没那份底气的话怎么敢做这样的事?
这已经逐渐脱离藩镇的层次,开始向封国发展了。
再加上,平西侯麾下,晋兵、蛮兵反而是多数,纯粹的燕军,反而在平西侯府军队组织里,并不占优。
这就,更让觉得不安了。
且,侯府里的公主,也有身孕了,这……
只不过,因为新君态度上的不明确,再加上大臣们对于新君和平西侯之间,还留有着那种“夫妻床打架床尾和”的即视感;
很可能,你在这边刚说了他坏话,俩马上就又和好如初了,反而把你弄得个里外不是
。
然而,
伴随着接下来的自晋东的消息逐渐传来,朝堂,瞬间就沸腾了。
楚国大将军年尧突袭晋地,连拔军寨,如
无
之境!
年尧转蒙山,楚军进
范城,范城危如累卵!
平西侯爷恼羞成怒,亲领侯府所有锐自出镇南关,伐楚!
且在出发后,才给朝廷上了折子,请求朝廷派望江水师南下,增派几路援军,自颖都起开始准备民夫粮。
一连串的消息之下,
于朝堂大佬们的眼里,
意思就是:
国战,
国战!
这个无法无天的武夫,竟然丝毫不顾大局,以下克上,强行将大燕再度拖国战的泥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