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院试案首(1/2)
宁波院试的名次无疑牵动着无数考生的心。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且不去论前三名带来的保送乡试资格。便是其他名次也是在许多方面起决定的。
首先院试的名次直接决定了秀才功名的成色。
到了嘉靖朝生员一共分为三种,即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
廪膳生员最为特殊,是享受朝廷廪米供给的,简而言之等于吃上了“皇粮”。廪膳生员的数量极少,只有院试排名前列的考生才能够拿到这个名额。
稍微次一些的是增广生员。
虽然不享有廪米,但也是朝廷官学承认的秀才郎。
再次一些的便是附学生员了。
附生在明初的时候是没有的,中明以后才因为强烈的需求而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和前两类生员相比,附学生员的地位就要低不少了。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三甲同进士。你越是强调和进士相同便越是不同。
别看待你的眼光也会有些异样。
而且一般况下同进士出身的官员很难
阁,当然也有例外,沈一贯便是例子。
不过能拿到秀才功名总归是好事。附学生员也是生员,也是被朝廷官学所承认的。
除了影响生员的“成色”,院试名次还影响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学校的选择。
除了南北国子监这等最高学府,大明的官学便是府、州、县学了。
从规模便可以看出,府学是大于州学大于县学的。
宁波府没有州学,那么便只剩下府学,县学了。
现在的规矩是名次靠前的新晋秀才可以先挑。
一般况下他们都会挑府学。
毕竟府学不仅规模大,师资力量也好啊。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县学学官一般最多是举。而府学学官是可能有进士的,虽然是排名靠后的同进士。
明代的读书还是比较唯成绩论的。
有好的选择一般不会选择县学。
当然现在官学式微,生员们基本也就是在官学中挂个名。
他们基本都会在私学书院中进学,借助名师之力冲击乡试。
毕竟秀才只是科举体系的最底层,要想获得诸多特权至少要考中举。
而要真的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进士登科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他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自然希望这一步迈的扎实一些。
徐言和陈茂礼则相对比较轻松。
虽然还不知道具体名次,但廪膳生员和府学这两项应该是稳了。
其余有用的也就是院试前三,这东西有一定运气成分,便先不去想了。
却说到了放榜之,徐言和陈茂礼用过早饭施施然从泰来客栈出来看榜。
因为之前面试已经确定了中式员名单,故而来看榜的
少了许多。
徐言不由得感慨这才是正确是看榜方式啊。
雷礼是个雷厉风行的,自然容不得任何形式的拖拉。
榜单公布的也很直接,没有那么多花架子。
所有生员的名字都写在一张红榜上。
徐言与陈茂礼走近去看,只见前三名之中便有二的名字。
徐言第一,陈茂礼第二。第三是慈溪方文业。
前三之中并没有张以年。
徐言倒是没有过于激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
只是他有些奇怪,似乎没有看到张以年啊?
“履卿兄,似乎没有看到张公子啊。”
见徐言一副调笑的语气,陈茂礼也十分配合的接道:“大概张公子觉得打的赌必输无疑,没脸见了吧?”
“若是这么看倒是有些道理。”
徐言笑道:“看来张公子是要缺席拜师礼了。”
他所说的拜师礼其实就是新中榜的秀才拜见提学官,表达谢意的一个流程。
从严格意义来讲,这些秀才确实可以认提学官为老师。
上一次府试结束后张以年便赌气没有去见马知府谢恩,马知府顾及张家势力没有对张以年做过多责怪。
这次张以年又要再来一次吗?
有些啊总是选择
的失明,总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是受委屈的一方。
实际上他却是处处不如,这种
况下凭什么要压
一
?
张以年显然就是这种。
他平里娇纵惯了,别
都让着他,他就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实际上这世上哪有什么应该。
别不争,要么是不敢要么是不屑。
张以年的运气实在是不好,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