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伦炎汉(1-10)(9/16)
第一个卷子一如既往的是经史和律法,也就是明经明法那一科
这点自然毫无压力,帮他穿越的系统早就为他在脑海里准备了模范答案,一手瘦金体小楷更写的得心应手,毫无压力的作答完毕
第二个卷子明文通政,如果是世家子弟,那几乎就是再考一次经史,然后就无了,可惜他不是,所以不但要写辞赋,还得写一经学。
经学这个没问题,系统自有模范答案,系统运用了五经正义的简述,写了个很典型的以疏解经的文章,内容简单实用。
至于辞赋,他写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因为根据他自己查找的资料,赤壁在本时空依旧有发生,所以只需内容稍作调整就行
第三个卷子贤良方正,求的治国方略,这个对他来说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拿手之极。
可一看题目,他傻了,让他论述一套经世治国的制度和学说
虽然有模范答案,但整个东西一对不上时空二对不上环境,最后只能说漏百出
想了好一会,突然猛地一拍案几:“有了!”
随后他就发觉监考官恶狠狠的盯着他,忙做了一个告罪的手势,见考官没计较,这才兴奋地开写,写的东西很简单,就是他一直很擅长的经世之学
这个东西其实不是瞎掰的,他兴起于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将儒学中治国利民之道的东西集合起来的一种东西,反对在政治和心过多虚谈,抛弃琐碎无用的政治对错考据,只讲就政略的实际效应,但又紧守儒家劝
为善的信念,是正正经经老祖宗传下来的
华,可不是后世那些烂大街的大路货儒皮法骨能比的。
一动念,脑内不少片刻就整理出了一片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治国利民之道的一个资料出来,这可不是别的什么的,正式刘衡的金手指,他游戏前期积累的读书
一瞬间刘衡下笔如神,洋洋洒洒的千余字,详细介绍着他的经世之学。
此时一句“妙哉!”从身边传来
刘衡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身旁还站着监考官。
李休担任客曹好几年了,经常巡视考场所阅考卷早已以千百计,大多全将心思放在经学上,寒门氏族虽然都靠的这个但都是依照前朝的例证做些改动解答。
一路看下来,答案都是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宗,全是换汤不换药的那种,直到他看见了这位的卷子。
首先被惊艳就是那独具一格的字体,针刺一样的瘦硬小楷写的非常漂亮,瘦挺爽利,笔锋灵动,侧锋如剑,非常独具一格
经世之学,一字一句,有条不紊,将诸子百家的方略,以及各种运营关键写的清晰之致,此道绝非古法有之,但他写的有理有据,细腻工整,所书之据几乎全都出自实际卷宗和各朝施政,且全在论述实务,没有一丝一毫的空谈。
看得他好似老僧定,回过神来才忍不住在旁喝彩,脸上相当震撼。
接下来的一张是孝悌力田,这一章系统早就有了模范答案,主打束水冲沙的一系列政策,除了常规的束水冲沙法,刘衡额外的指出了水流的最大特点是“就下”,即水往低处流的这一自然规律,并主张把“分流”和“合流”结合起来,把“分流杀势”作为河水涨时候的应急措施,而把“合流攻沙”作为长远安排。
在具体做法上,他设计了减水坝和开挖引河的方法。
在河水涨的时候,在河道窄浅的险要地段建筑减水坝、开凿涵
或开挖引河,把多余的水量分出去,然后再在下游河道宽阔、流速比较慢的地方引归正河,以保持充分的攻沙能力,既能防止上游因水量过大而使堤防溃决,又可以解决下游因水量不足而攻沙不力,还附加了一整套测水流量和流速的方法和一整套利用河底淤泥来治理盐碱地和烂地的法子。
什么高
炉炼钢,玻璃大棚,他一个都没搞,他不认为那种烂大街的玩意儿厉害,纯粹的政略国策才是堂堂正正的打法,所以他向来不喜欢工业党那种弯道超车法。
第五张就是直言极谏,这一章是所有里面最困难的一张,毕竟是直言不讳的指出皇帝的错误,反正真写是肯定倒霉的,因此只能照抄一个系统给出的一套中庸文章应付过去。
最后一张才是考军务的勇猛知兵,题目是强兵,他写了一套西方棱堡理论,没错,就是棱堡。
要对比的话,东方的城堡就是饺子,城墙包着馅,守军不敢走开,一走开城里就完蛋了,皮薄馅大。
西方棱堡是馅料包着皮,但家的皮会武装色。
你掰开来里面是武装色硬化后的饺子皮,啃都啃不动,你不管吧,他就变成尖刺生出来搞你,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不然稍微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为何西方的筑垒工事能维持这么久,你们的城墙得天天缝缝补补,完事还是跟个漏勺一样到处漏风,天天被游牧民族欺负。
他并没有选择而写什么骑兵天生比步兵强大,或者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