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录(12-23)(2/22)
那笑意澄澈坦,如同拂过湖面的春风。
他微微倾身,距离不远不近,声音依旧温和:“无妨。词藻典故,本非一之功。昆腔之美,原也不全在文辞。”
他
抬手,指向那两位刚唱罢、正闭目调息的老伶工,声音带着一种沉静的穿透力:“你看这笛声,其源可溯至先秦‘篪’、‘龠’,一管竹笛,吹了数千年,吹过秦汉明月,唐宋边关,明清园林,吹的是我们血脉里的宫商角征羽,是华夏正音。”
他的手指在空中虚划,指向那素壁上的影子:“再看这水袖,一尺白绫,起承转合,非为炫技。它是屈子行吟泽畔的广袖,是汉宫赵飞燕的流云,是嵇康抚琴时飞扬的衣袂,是李白醉后邀月的臂膀……是千年士子风骨与佳幽
的魂魄所系。”
他的目光最后落回吴灼略显惊愕的脸上,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投潭的石子:“至于董姨娘唱得熟稔……”他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带着
悉的弧度,并无鄙夷,只有看透世
的平静,“市井传唱,取其腔调热闹,妆点门面,或娱
耳目,或附庸风雅,本也寻常。然昆腔之魂,不在其声之媚,不在其妆之华。”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直视着吴灼清澈的眼底,一字一句道:“在其承载之重。这咿呀水磨腔里,磨的是三千年礼乐文章,磨的是‘兴观群怨’的诗教,磨的是‘温柔敦厚’的士心。它是一活着的鼎,盛的是我们文明不灭的薪火,是
世里,最不该被丢弃的‘无用之大用’。”
这番话,如同惊雷,她猛地抬,琥珀色的眸子睁得极大,里面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她看着眼前这个穿着西服、却将古老昆曲与浩瀚中华文明血脉相连的少年,看着他脸上那份超越年龄的沉静与笃定。
那些晦涩的唱词,那些清雅的笛韵,那些素壁上的影子……在这一刻,仿佛被注了全新的、厚重无比的生命!
不再是董姨娘中媚俗的调子,不再是
宅里消遣的玩意儿,而是文明的根脉!
是祖先的魂魄!
是世烽烟中,最不该被遗忘的坚守!
她听了这些,突然间就觉得方才对董姨娘的轻慢感到羞愧,更为宋华卓这振聋发聩的见而
折服!
眼前的宋华卓,在她心中的形象骤然拔高。 他不仅仅是熟练掌握殷麦曼翻转的飞行员,也不仅仅是温文尔雅的世家公子,在他那身西服之下,跳动着一颗对古老文明充满温与敬畏的赤子之心,蕴含着一种在浮华
世中极为稀缺的、清醒而
沉的力量。
“听君一席话,令仪受益终身。”她望着他,原有的疏离和审视消失殆尽,只剩下纯粹的、发自肺腑的刮目相看。
第13章 摩斯密码
此时,司笛的老伶工调匀气息,笛管再次凑近唇边。 这一次,吹奏的不再是缠绵悱恻的唱段,而是一支古朴苍凉的曲牌。
笛声幽幽,如泣如诉,仿佛从远古的时光处蜿蜒而来,穿过战国的烽火,汉唐的宫阙,在暮春的午后,在这方小小的、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斗室里,低回吟唱。
这时,厚重的雕花木门被无声地推开一道缝隙。 一个身影带着门外一丝清寒,安静地侧身进来,反手轻轻掩门,动作带着一种文特有的、不惊扰风雅的谨慎。
来穿着半旧但浆洗得
净的
灰布棉袍,外罩洗得发白,鼻梁上架着一副,木质圆框眼镜,镜片在昏暗灯影下微微反光,恰好看不清其后的眼眸。
他身上既无锋芒,也无刻意低调的局促,整个如同书房角落里一卷放置多年的古籍,妥帖、寻常,透着一
温吞的书卷气。
他悄然在靠门最角落的一张空椅上坐下,动作轻缓,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坐下后,他甚至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随意地投向台上表演的老伶工,脸上带着初次来此听曲者应有的欣赏。
宋华卓在他进来时只是随意瞥了一眼。
一个衣着朴素普通的教书先生,出现在这古籍文玩店附设的小戏厅里听曲消遣,再正常不过。
吴灼看见了沈墨舟,略微倾身行礼。
台上,《长生殿·哭像》唱至最凄绝处:“……间天上此恨怎能偿!” 那“偿”字的拖腔哀婉缠绵,回肠
气。
然而,就在拖腔将散、余韵未消的最后一缕气息里! 吹笛伶工的左手尾指,在笛管末端一个隐蔽至极、非正音工尺谱指法的孔位上,快得几乎如同幻影般轻点即离!
同时配合着喉咙处一个气息的、极其微弱的不自然顿挫!
其巧妙程度足以欺骗世上最严苛的音乐大师的耳朵! 然而角落里,看似正沉浸于哀婉曲调的沈墨舟,那双藏在反光镜片后、一直平静如古井水面的眼眸,骤然发出超越
类极限的、纯粹理
的
察之芒!
那一点细微到近乎不存在的异常指法与气流,在他无懈可击的伪装下,却在意识层被瞬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