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2/3)

此处帮助同考官们批阅试卷的阅卷官们。

送卷的小吏,依旧是手掌在最上面轻轻的拍了一下。接卷的小吏便将最上面一份扣住,几名小吏分掉试卷,分送给一名名阅卷官。

手中扣着高仰止试卷的小吏,将试卷给了最角落里的一名阅卷官。

“大,卷子来了。”

阅卷官抬看了一眼小吏,见到小吏对自己抱拳,外侧的手掌手指却是向下。

便无声的翻开被放在最上面的那份试卷。

翻阅不过几眼,这阅卷官便向后一扬,轻声道:“平仄不分,言辞不通,独笔墨优,何以举。”

说完之后,便将那份属于高仰止的考卷副本给丢到了一旁的竹筐里。

而后,又取了一份试卷翻阅起来,见糊名处折角有指甲痕,便悦声道:“文章自成,圣贤于心,笔墨有力,可堪教化。”

于是,候在身边的小吏,就将这一份试卷小心翼翼的取了,送到同考官面前。

同考官亦是翻阅一遍,逐字逐句,不曾见有错漏之处,便提起青笔定下二十多字的批语。

这便是取中了。

此景,于此刻贡院之中,处处可见。

一切,都在无声之中。

第二百五十一章 放榜点名抓

七千多名举子参加科考的事,是大明这二十五年来数最多的一次。

往年最多不过三四千,而今年之所以会有这般多的各道举参考,皆是因为朝廷说的今科要大举取材,充实益空缺的朝廷及地方官缺。

大明朝的读书,通过县试就能获得生员的称号,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再经过府试、院试,取中者就是秀才,将会初步拥有政治地位。见官不拜,同官席。

而只要再通过乡试,成为举,将会自动获得成为朝廷官员的资格,作为候选官等待朝廷任命为官。

但大多数的举,即便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职官场,终其一生最多不过是做到一地知府的位子。

便是成了京官,至多不多各部司科主事而已。

大多数的举官场,大多也就是在地方上转来转去的,最多侥幸是在退休前混个一道布政使司参议、亦或是布政使司参政的位子。

而一旦通过科举会试,参加殿试之后,金榜题名,两榜进士,他们的政治地位将会全然不同。

等的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充任翰林院学士,二甲前二可成为金殿、玉殿传胪,二甲进士及第、三甲同进士出身则可以各部司科衙门观政、或直接由朝廷委任成为地方官员。

今年朝廷恩科,大规模取仕委任官缺,所有都在等待着那张金榜到底会有多大。

九天的会试,说漫长也漫长,说快也快。

在一片秋雨之中,洪武二十五年的恩科会试也慢慢的结束了。

而应天城里却是更加的热闹起来。

城中所有的店家、酒家早在一个月前,就从各地大肆采购酒水,以备这数千名举老爷会试之后畅饮。

秦淮河畔更是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做起了件件新衣,姑娘们几乎是将城里的胭脂铺子给买空。

所有都在盯着那数千名全力以赴考完试后的举们的钱袋子,当然也有他们的身子。

甚至也因此兴起了举贷,放贷毫不担心这些举是否能够还的起欠款。只要他们登榜,那就是进士老爷,就是朝廷的官员,自然不怕他们会没钱。便是不中,这些个举老爷哪个家里是缺钱了的?

这也就倒是每年会试之后,应天城的餐饮及娱乐行业会迎来一波行业产值增的场面。

而在这过程中,考完试的举们,也不管更是去城中寻花问柳、吃喝嫖赌、好友相聚,还要去拜谒同考官、主副考官。

可谓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宴席上,这些同年、坐师可谓是谈笑满场,载歌载舞。

而这些个出题宴、出帘宴、取卷宴,便将九天会试后到放榜中间这短短几天给占据,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科举会试的考官们只能首重前三天的四书五经卷,而没有时间去关注考生们后六天的试卷。

圣贤们的文章都能写的好,些许诏诰表判、策问自是也能写好的。

除非都是唐伯虎那个倒霉蛋。

江宁县东北隅是个好地方。

在东花园北边,便聚集了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来燕明堂’、‘桃渡临流’、‘长桥送’三景。

恩。

除了来燕明堂是和王谢世家的燕明堂故居有关,其余两个都是和有关。

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这一块沿河多传闻之中的秦淮名楼,多出秦淮名

而更有趣的是,河对面就是夫子庙、江宁府学、贡院。

或许,可能是因为年轻的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