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2/3)
孝孺最后,愿为了心目中的大明正统,冒死忤逆朱棣,最后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这样的,品行的高尚是毋庸置疑的。
但若是有坏心思的,亦是能轻易的将其拿捏住。
很明显。
眼下的朱允熥,就是那个坏心思的。
方孝孺再如何的古板迂腐,不通。但身为读书
,甚至如今已经享誉士林,心中必定是有着要为天子尽忠,为天下社稷黎民出力的志向。
然而,朱允熥却不再急于开解释,而是苦笑着抬抬
,然后看向紧闭着的院门:“希直先生,是要来一场雨下论吗?”
这时候,听此言,方孝孺脸上露出尴尬,却依旧是板着脸,不发一言。只是却已经迈出脚步,打开院门,放了朱允熥进来。
等到方孝孺领着朱允熥走进屋前廊下的时候,便停下了脚步,回看向朱允熥。
还是不愿意请自己进屋子里啊。
朱允熥看了一眼屋内已经不知沸腾了几遍的茶汤,笑了笑:“希直先生之才,学生时常听闻,更是心向往。今偶遇先生,便觉定是先生无疑。方才起了想要请先生
宫授业的想法。”
方孝孺脸色沉,他放朱允熥进来,并不是想听他说这些:“郡王殿下,太常寺卿、东宫伴读为何会被贬谪至宣府镇?”
这就听不得好话?
朱允熥恹恹的收回脸上的笑容,眉目一凝,沉声道:“因黄子澄非良臣贤能,陛下责令其前往宣府镇反思己身,待其幡然醒悟之,便是重归朝堂授予高位之时!”
黄子澄能不能有朝一重回应天城,朱允熥不知。
但眼前的方孝孺却是必须要拿下的。
方孝孺听到朱允熥说黄子澄非是良臣贤能,不由满眼愤怒,只是极好的修养让他保持了克制,低声询问:“郡王殿下何出此言。”
朱允熥瞧了一眼方孝孺。
自己这几准备的功课,终于能拍上用场了。
只听他开说道:“先生乃名士高才,作《吴士》借昔年
党张士诚,讽刺朝堂天下偏听偏信,轻于用
之辈,又借其
友钱塘无赖,反对浮夸之风。此番寓热于冷,以形传的盖世文章,学生复读屡屡,铭记于心。”
朱允熥夸夸其谈,是道,却是惊得方孝孺心中大为震惊。
那《吴士》确实是自己所作,也传扬颇广,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明朝的宗室皇孙,竟然也翻阅过,更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准无误的表述出来。
方孝孺这时候,终于是收起了心中的愤愤,正眼看向未曾及冠的朱允熥。
这还是传闻之中,那个秉内敛,
格懦弱的大明皇孙吗?
这是,又见朱允熥继续说道:“先生另作《指喻》、《鼻对》、《蚊对》等文章,选才严、开掘,淳厚雄迈。纵横豪放,颇出
东坡、龙川之间。”
“学生每每读来,只觉先生当为国之大才,社稷之贤,天下之幸。”
此般种种叙述和评判,已经是让方孝孺心震,任他如何思量,都不得而知,眼前这位宗室皇孙,对自己的文章竟然是如此的通晓。
那出东坡、龙川之间的评判,更是让他不禁升起一丝羞愧,夹杂着满心的欣喜。
然而,这时候朱允熥却是话锋一转:“然,先生之才非天下读书之才,先生之才学,乃先生一身。而那黄子澄,虽同为儒家子弟,翰林先学,然其言行举止,却与先生有天壤之别。”
“先生乃经学致用之辈,而那黄子澄倒是读了一个纸上谈兵。”
“学生窃以为,国家社稷面前,黄子澄可背弃圣贤教训。”
“但先生若有朝一,面临社稷板
,当可为大明赴死!”
此时的方孝孺已经被朱允熥这一连串的糖衣炮弹给轰的耳聋目眩,在听到朱允熥评判他能为大明社稷赴死之时,更是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自豪感来。
只是冷静下来,方孝孺却是愈发的怀疑,和百思不得其解起来。
他竭力控制着想要拉着朱允熥进到屋内,长谈文章的冲动,压抑着绪最后一次询问道:“还请殿下开释,那……黄子澄究竟是犯了何事?”
第二十四章 革除黄子澄功名
请殿下开释。
黄子澄究竟所犯何事。
看着方孝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朱允熥的脸上终于是闪过一丝得意的笑容。
这时候的朱允熥终于是确信,自己对方孝孺的秉,算是琢磨清楚了。
大凡天底下的读书,虽然
声声的志同道合,为天下社稷先。
但终究难免藏于心底,那争强好胜、
慕名声的心思。
而对于方孝孺这般固执迂腐,甚至已是大明朝,还意图复辟周礼的来说。只要让他们在心中认定,你和他是一类
,是懂得他们一言一行,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