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出征的那些事(1/2)
ps:等一下还有两章。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赵昕出征,大宋当今太子亲征。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朝野震动,连在汴京的各国使臣这些子都变得活跃许多,想要探听此事虚实。
赵祯首肯此事后,两府宰执先后同意,至于反对的都是台谏官。
台谏官为什么反对,因为设置这些职位的目的就是异论相搅,要与主流说法不一样才行。台谏官不看重俸禄这些,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名声,从众无法体现自己的“远见卓识”。所以他们从南方气候湿热,士兵训练不全,甲胄储蓄不足等方面提出反对意见。
当然,这些台谏官挡不住赵昕南征,不过话说回来,赵昕真要是南征出现问题,比如禁军因为气候大量病故,导致趾反攻。到时候这些台谏的建议就会被重拾起来,用来帮赵昕开脱,并且将朝廷现在任职的宰执们踢走换一批新的。
到时候的说法,就会是太子赵昕为身边小蒙蔽,未曾听闻身旁正臣直言,导致兵败国辱。赵昕无罪,有错的都是宰执们,都是小
,都是无能之辈。
是不是觉得这个套路挺熟悉的,嗯,当初元昊自立称帝的时候,朝中上下皆言可战,可还是有些站出来说不行不行,我们打不过元昊,要防守,要议和。等到几大战役真的惨败后,这些
就荣华富贵,平步青云。现在朝中不少高官当年就是靠这个套路上位的。
赵昕一点都不怀疑,就是赵祯在背后控着这
舆论,为来
做准备。是不是觉得挺好,连未来的退路都想好了。可是尚未开战,就有一群
自诩为国为民,忧国忧民,说此战前景不好,让寻常官员如何想,让寻常士兵如何想,让芸芸百姓如何想?
赵祯,玩弄的都是一些小聪明罢了!
好在这些台谏官的话没有形成主流,也不可能在现在这个时候形成主流,反思是战败之后做的事。
目前而言,因为赵昕即将南征,但凡汴京城内的禁军,都想要涉足其中,为自身博取一个功名利禄。
但凡此战随行之,倘或在赵昕遇到危险时护驾,那就是天大的功劳。即便是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以
趾之弱,军功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是绝大部分禁军的心思,可是赵昕最为担心的就是这个心思。
数十主动请战,派哪些
南下,若是按照往常惯例,那就是比拼身世地位了。比如宋夏战争中的在定川寨之战中惨败的葛怀敏,那就是个
际好手,赵祯在他出征的时候甚至送上曹玮(曾大败元昊祖父李继迁,镇抚吐蕃番部,此
不死,元昊断无独立的希望)穿过的战甲,但那又如何呢?
赵昕不管这些身世如何,反正他的东宫侍卫里面哪一个不是家世勋贵,祖上鼎鼎大名,论家世再强难不成和赵昕比吗?
赵昕在东宫内设下重量不等的巨石,还有膂力不等的强弓。武无第二,不要和我说熟读诗文,这场战争的大战略方面已经拟定,你们只需要负责具体任务就行。想要南下就举起巨石,拉开强弓。
赵昕亲自监考,狄青在一侧观看,同时负责点评物,他毕竟是军中出身,眼光可比赵昕老辣地多。很多花拳绣腿看似表演
极高,比如挥舞石
转圈,脚踢手举等,并无多少实用
。在狄青的火眼金睛下,尽数被淘汰。
就这样,赵昕筛选出来了一批真正的练家子,即目前武将世家中少有的一批还维持艰苦训练的。
很多世家因武功而起,但是后辈往往转向学文,不仅仅是因为家族多元发展的要求,也是因为武学真的特别累。就拿赵昕自家而言,要不是赵祯督促地紧,赵昕才不会天天练习骑
呢。
松一些,你看有几个皇族学武的,但凡修习一下武艺,混个实职将军还不容易。魏晋士族哪个没有军功在身,之所以衰落,最大的原因就是内部腐化,然后只能够靠修修族谱来圈地自萌。
除了挑选中层将官外,就是武器的分发了,这个步骤其实也很麻烦。很多以为禁军每天随行都有甲胄武器,其实不然,也就是戍守皇城的那批
有罢了,每天换防之后武器就要上
,遗失损毁都要受罚。
所以,你如果去看史书就会发现,很多政变发生的时候,第一选择不是皇宫,而是藏放兵器的武库。因为只有抢夺武库后将自己的部下武装起来,才能够形成战斗力。冷兵器时代,一件铠甲的作用真的是不需要再强调了,更不要说其他的强弓劲弩。
杂七杂八的事有很多,比如狄青还向赵祯请命,从西北调了两千杂胡过来,就是宋夏边疆上的少数民族,是一流的轻骑兵,一
双马,俸禄是步兵的三倍有余。这批
也是南征队伍中唯一成建制的骑兵。
如果没有记错,原本历史上狄青剿灭侬智高的时候,就是调了杂胡过来,他们不适应南方气候,损失大半。赵昕这次南下,带了不少大夫南下,希望能够尽可能减少水土不服带来的损失。
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完成,三万大军在八月初正式南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