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大宋版葫芦娃(下)(1/2)

九月三十,是报纸发行的那一天。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汴京起初对报纸的出现很是好奇,不论贫富,哪怕是买不起的,也要从家手上借过来看。随着一份份报纸的刊印,汴京也逐渐熟悉了报纸的存在,变得习以为常。

之前赵昕为了推动扫盲运动,报纸上基本上都是白话文,都有句读。此外为了推广报纸,还想出在报纸后面附加笑话等办法。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打传统的改革,在读书中,对这些改变颇有非议。毕竟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神圣的事,能够识字是一件光荣的事,现在降低阅读难度,不是让他们变得和那些只识得斗大字的粗汉一样吗?

这就是所谓知识分子的清高气,当然赵昕是鸟也不鸟这些的。

早在半个月之前,赵昕便将葫芦娃的前面部分给了那家一直合作的刊印店,让他们先行印刷出来。

写葫芦娃只不过是赵昕的一时兴起,并没有得到赵祯或是曹皇后的同意,所以并没有经费支持。

虽然他为太子,身上有各种各样的衔,每月俸禄将近千贯。

是不是听着很多,一般百姓累死累活一个月就两三贯而已。然而例行节,赵昕需要给东宫侍卫,宦官宫发补贴,加上之前嘴一撇,说捐出一半赈济烈士孤儿,虽然还留有一些,但是想要用这些钱,可不容易。

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本来赵昕打算一气将葫芦娃给全部印刷出来的,现在只能够分成一截一截地印。

一共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便是神峰奇遇、七色葫芦、误泥潭三集。误泥潭说得是大娃被金蛇幻化出的泥潭困住的故事。

赵昕加了很多细节,力求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所以字数轻而易举地就突三千字。

在这个时代,一张纸有竖行,用以间隔文字。一页上面,或是八竖字,或是九竖字,一竖文字,则是六字到九字不等。不同地区的刊印店各有不同。

因为没有句读,所以,不必数一张纸上有多少字,只需要数一数有多少页,就明白这本书一共多少字了。

假设一共有八列,每列八个字,一页就是六十四个字,若是依照这个时代的传统,单是印刷第一部分的故事,赵昕至少需要刊印五十张纸(宋代尚未有双面打印的技术。为了方便,勉强算是印刷两张纸,再将它们粘贴在一起而已,一不小心就分开了),这个印刷量,简直就是离谱到家了。

一本史记大概五十四万字,你们可以推测一下需要耗费多少张纸。若是再加上刊印错误导致的重刊等意外,一本好书想要成型,真的是太难了。

刊印成本高,有些书籍一出现便是孤本,几代流传之后,失传便是必然。所以,书籍真的很贵,哪怕是出现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想要读书,同样不易。

赵昕的解决方法,便是改变纸张的排布,无论如何,一张纸上,仅仅是六十四字,也未免太少了一些,至少要有三百字,一切空间都要利用起来。

但是这一改,就需要更改活字的大小,工程量巨大,为了完成赵昕吩咐下来的任务。那家店主,基本上将所有的事都推开。甚至一气请了三十位雕工,每五百文,夜以继地雕刻新活字,太轻太脆都不行,这可是个手艺活。

三十位雕工,两班倒,每五百文,两便要花费三十贯,一共了十左右,便是一百五十贯。这些钱,赵昕拆东墙补西墙,好不容易补上了,但是亏空还在。

同时,因为这个时候的们习惯了竖着看书,赵昕将纸张设定为横长竖短的形式,这样在分段的时候,费的空间大大减少。这就和后世学生手上的书,基本上是横短竖长一样,都是为了节约空间。

饶是如此,在九月三十,最后也不过是勉强印制出五百份而已,每份一共有五页,字体密密麻麻,个别字还有模糊不清的况,但是总体况让赵昕满意,只要不是大段大段的空白就是了。

除了这五百份之外,赵昕还让先行刊印十份完整版。不出意外的话,会有要,比如说赵祯。

赵昕看见这个,倒是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盗版漫画的样子。正版漫画好贵,随便一本都是十块,盗版漫画便宜许多,一本只要五毛,小学生的零花钱也能够支撑住,就是字小了一些。

这前面五百份,赵昕并没有贩卖的意思,而是在汴京城各厢坊设书亭,将之作为非卖品,供路观看的。

印刷这个,若是算上店家花费的工费一起,赵昕真要是卖,这一本不卖个三五百文,根本收不回成本,不过是一个仙魔故事而已,真要是定这个价,真正去看的基本上没有。

卖的便宜了,赵昕自己心疼,这里花的可都是他自己的银钱呀!亏本的买卖,你让上帝来,看他做不做,反正赵昕不会做。

资金紧张起来,赵昕甚至有些后悔当初说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