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婚事的好坏(1/2)
一直到赵雁泽,显露出读书的天分,被举家之力供着去科考,中了秀才,赵家五房才回了故乡,把当年没来得及抛售甚至已被侵占的田产铺子变卖掉,重新回府城生活。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不过,到底是同族,赵家五房对族长一脉不满,却不愿意和其他同族结仇,甚至有提携之意,哪怕分隔两地,却联系密切。
族长一脉自然是慌的,在听说赵雁林丧妻后,就打上了他婚事的主意。
一族之长表现出弥补之意,五房如果不接受,就显得不够宽容大度,于名声有碍。
赵雁林和原配感还不错,正好想替她守一两年,
脆放出风声,目前无意续娶。
宋老太太和赵家三房的老太太是偶尔一起攀比的老姐妹,对内的了解比儿子更多。只是她却不知道赵雁林为何又放松
风,难道已经摆平族长了?
她对大姑姐追问道:
“我是知道五房和大房的矛盾的,只是如今为何又松了?”
“因为啊,五房要起来了。赵雁林也中了举,一房两个举,你说,族长还拿捏得住他们吗?”
听到这里,一直沉默的宋茹坐不住了,倒不是欣喜,而是疑惑。
她自觉以自身的条件,是配不上这样的家的。当年都只嫁了个秀才,再嫁又怎么可能嫁到举
呢?定是对方有什么问题。
她忐忑地问姑母:
“这样的家,为何看中了我?”
宋姑母很冷静地说明了原因:
“原配留下一子一,他想找个
和顺的
照顾孩子。更何况,他家老大和璞哥儿有些
,自然想两家关系更近一些。”
宋韵听着赵家的况,几乎分分钟勾勒出宋茹嫁过去后地狱级的开局:寡
养大的儿子、珠玉在前的原配、原配留下的孩子。
这种家庭,嫁过去有得熬了,她想表示反对,却不知道该怎么说,一个五岁的童分析一桩婚事的好坏,未免显得太妖孽了。她只能默默听着,想着抽个空去隐晦地提醒一下宋念。
事实上,只有宋韵觉得这婚事不行,其他都颇为满意:
嫁过去不仅吃穿不愁,还有可能做官家太太,对一个寡
来说,这简直是撞大运了。
宋老太太说得更直白些:
“茹娘一向贤良,当年被那冯家老虔婆那么折腾,都忍了。如今不过伺候伺候婆母,教养教养原配的孩子。他们就是再难伺候,也不至于像冯家那般役
。等茹娘生下一男半
,也就站稳了。”
宋韵心中吐槽:您也知道寡婆婆和前任的子
难伺候啊。
沈氏以为媳
的身份发表了评价:
“两个孩子,好好对他们就是,我们又不害,怕什么猜忌呢?他们是讲理的
家,我们也不是没根底的
家,
子久了,他们看到你的好,自然会对你好。”
谈来谈去,没考虑到赵雁林对原配的感
,会影响到二婚的夫妻关系。
不过,这可能就是古代和现代
的思维差异了。
一段婚姻,现代固然也看重家庭条件和对方前途,却也会考虑对感
的需求。
而对古代来说,一段婚姻,有利益结合、有名分大义、有傍身的孩子,尤其指儿子,那就足够了。
至于感,有时候反而是夫妻之间感
平平对
更有利:
感好的时候自然处处好;感
不好了,男方可以纳妾,可以在外风流,
可就真的“
之耽兮,不可脱也”了。
宋韵一边听着众对宋茹婚事的安排,一边吸收着古代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经过千百年流传的、母亲对儿在婚姻上的教导,可能不是那么先进,却一定比宋韵的认知更适合这个时代。
她已经决定好好在这个时代生活下去,就得放弃一些坚持和理想化。
………
宋茹的婚事,进行得很快。大概是赵家也想赶快定下来,省得被族老们手,横生波折。
因此,待宋姑母让仆把消息传给大儿子后,没几天,王璞就陪着赵雁林的母亲、大嫂,及赵雁林本
,回了黎阳县。
王璞此次回来,一是借着休假来看望父母,二也是给表妹撑腰。
王璞父亲也是独苗一个,王璞除了亲弟弟,最亲近的就是舅家的表弟妹。
表妹婚事不顺,冯家又是为了搭上自己的关系才和舅家结亲,他虽不至于自责,却也很关切表妹的生活。
赵家提这门亲事之前,他就考虑过赵雁林了,只是那时候赵家传出不娶的风声,他又不能上赶着去问,显得自家表妹迫切想嫁赵家,便按下此事,并不多提。
待赵雁泽来提了亲,王璞自然是想促成此事的。
赵雁泽只比王璞小三岁,算是同龄,两
又是同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