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掇山理水(2/2)
,于是退而求其次,在宫苑中仿照着三座仙山,挖池筑岛,修建兰池,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正式开始了园林中的‘掇山’匠法。
而用真正的石堆山,始于汉朝。汉武帝开凿了太
池,‘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
鱼之属。”
兰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太池“周回千顷”,都在模仿浩渺沧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山水诗画的潜移默化,‘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叠山立峰的掇山匠法渐成风格,风行于天下。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天渊池,宣武帝于池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
馆”。
隋唐之后,以‘拳石勺水’象征山海,从此,‘移天缩地君怀’。隋炀帝在洛阳西苑‘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
数丈,其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本朝大明宫内有‘太
池,又名蓬莱池,池水浩
,中有蓬莱山独峙’。
流风余韵,绵延至今……”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