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大医精诚(1/2)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由来尚矣。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关尺有浮沉弦紧之,腧流注有高下浅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自误哉。

……

——节选自《大医诚》孙思邈(唐)《备急千金要方》

……

复诊,老妪胸闷、胁痛症状明显缓解。但咳嗽出现,咳痰增加,咳痰为白色稠黏胶痰。舌脉同前

白复见老妪病有所好转,不再换方,施针用药方案同前。唯一改变,阳倒换,这次先刺阳溪,再向太渊透刺,以增强针效。

后,老妪胸烦闷,两胁疼痛已明显好转。咳痰较少,色泽变清。舌苔浊腻慢慢开始消退,右寸脉滑象逐渐平缓。白复继续按前法施针。但改变了药剂中部分药材的比例,去掉苏子、白芥子,加陈皮15、茯苓15,冬瓜仁增至30,芦根增至25,生姜增至50。

至第八问诊时,老妪胸闷不适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双侧胁肋隐痛基本消除,偶而咽痒咳嗽,咳嗽时伴有少量黏痰。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腻。双脉整体有滑象,左关略大。

至第十问诊时,经众评估,老妪病已经好转,无需再用针药,只需居家调养即可。十五后,再次复诊,老妪红光满面,气色正常,神矍铄,身体再无任何不适。

青城弟子进驻丙营后,发现瘟病患者几乎都存在苔白厚腻、右寸脉独滑的特点,说明痰浊蕴肺为基本病机。针药预后半月,症状均改善或消除。

白复诊疗过数十名瘟病患者后,认为本次瘟病还有”直中”的特点,起病隐匿,直接侵犯肺脏等器官。发病表现为咳甚至不咳。

白复辨证后,认为此病之所以烈传染、快速恶化,一般的伤寒温药很难治愈,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虽然肺脏受损,但咳嗽、咳痰较少。患者咳或不咳导致痰无法排出,又因湿浊困阻中焦,运化之路受阻,痰浊堵塞气道,导致胸闷、胁痛。

鉴于此,白复试着将治疗方向放在润肺排痰方面。施针用药后,只要患者的咳嗽咳痰功能得以恢复,病就能好转。个别病患,通过气功导引,将痰浊肺毒由粪便排出,也能实现脏病腑除之效。

既然患者主要的病机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明两感,白复结合数十名患者的治愈经验,最终给出了能够大范围推广的针灸方案:施针取在太经的太渊、阳明经的阳溪、合谷两。银针通过太渊透刺阳溪及合谷,既解太阳明两感,又可通过肠胃蠕动,促进排便,以降肺中浊痰。

此外,若患者感到胸闷,还可在厥经的内关施针。若患者感到胁痛,可选少阳经的外关用针。银针通过内关透刺外关,可以有效疏解胸闷胁痛。

施针时,不用提、、捻、转这类传统针法,青城九针针法行气最好,见效最快。若患者年事已高,可不用特殊行针和补泻手法。如患者君火不明,可辅之以导引,加速运针行气,加强针感。

针药并用效果最佳,白复也给出了能够大范围推广的用药方案:以桂枝法为底开解太阳经、调和营卫。

桂枝法基本方为桂枝、芍药、甘、大枣、生姜。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正如后世《汤歌诀》所云:“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此法方义为:本方证为风寒伤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疗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敛营。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佐芍药以和营里,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一为使药,调和诸药。甘甘平,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