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上)(1/2)
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
,这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
子,但又是一个很特别的
子,属于少数几个
知道的特殊
子。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因为正史中,崇祯就是在这一天殉国的,而大明也随之灭亡。
所以这一天,对崇祯及其一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早,崇祯带着皇后、太子和坤兴公主等一大家,还有沈
、王承恩等
到太庙祭祀先祖,告尉先祖大明不会亡。
祭祀之后,崇祯又带着周皇后、朱慈烺、朱媺娖和沈
、王承恩一行到整个皇宫四处转转。
沈
能够理解崇祯以及他这一家的心
,仿佛一个重生者想再仔细的看一看周围最熟悉的事物,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晚上,崇祯设宴,好好的款待了一下沈
,并进行了大量的赏赐,周皇后也拿出了一些珍藏的宝物,以示对沈
的感激。
沈
没有推辞,宴会之后,他将这些宝物又全部
给朱媺娖保管。
朱媺娖欣喜之余,也很是感动。
崇祯夫
默默的相守到凌晨,十九
就在这种平静又不平静中安然渡过。
翌
,三月二十
,崇祯给三
加封了爵位,以示大明在这一天获得新生,从这一天重新开始。
这三
分别是,沈
,吴三桂和周遇吉。
沈
被封为武英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周遇吉被封为宁武伯,一位侯爵,两位伯爵。
其实在崇祯心里,将沈
加封为国公都不为过,因为沈
的很多功劳外
看不到,但他和皇后、太子及公主皆是
知。
正是因为沈
的存在,大明才能获得新生,才有机会获得新生。
否则他们一家除了坤兴,没
能够活到二十
,都会随着大明一起烟消云散,而他崇祯还要被钉在亡国之君的耻辱柱上。
这份恩
,岂是一个国公可以报答的?
可是,沈
主动推辞了,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以他沈
目前能够让
看到的功劳,根本不足以封国公。
若是强行加封国公,岂非难以服众?
大明重获新生,更是要珍惜,崇祯作为有志要大明中兴的帝王,更需要做出公平公正的榜样,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这些道理,崇祯不是不懂,可如此一来的话,牺牲的就是沈
这个最大功臣的利益了,这让崇祯有些愧疚。
可沈
还是那句话,他的志向是和他崇祯一样的,都是希望大明能够迅速强大起来,个
的些许得失,他不在乎。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沈
难道就没资格去做这样一个侠义之士?
遇到这样一个处处为你着想的合作伙伴,崇祯还能说什么?
最终他接受了沈
的建议,但这份
他记下了。
沈
本来的意思是不用封爵,实在要封,封一个伯爵就可以了,但崇祯还是给加封了一个侯爵,以示他崇祯对沈
更加器重。
武英二字则是取自武英殿,以示沈
的英武冠绝天下。
而吴三桂和周遇吉二
,周遇吉能够封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异议,一是他的忠贞,二是他的功劳。
至于吴三桂,不管是功劳还是资历,都不比周遇吉差。
特别是这段时间,关宁军听命行事,确实立了不小功劳,值得褒奖。
甚至在资历上,吴三桂还要更胜周遇吉一筹。
但是在忠贞上,却不如周遇吉赤胆忠心,行事往往先将个
利益放在首位。
甚至前阵子他本
还当着崇祯的面承认了此事,并表示了悔过,至于是否真心,还不得而知。
不过崇祯既然选择了原谅,那就不能再以之前之事对他有所区别对待。
若是在此刻加封周遇吉,而没有加封他,他肯定会心生芥蒂。
既然打算继续用他,制造这样的隔阂没有任何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何况如今的大明本就不是一个清平时期,想要每个
都对他崇祯忠贞不二,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吴三桂还是不是以前那个
致利己主义者,只要你有才能,而且能够为我所用,也并非不可接受。
而且他在之前那种
况下都没敢做出违逆之事,以后应该更不敢了。
吴三桂的封号是平西伯,还是沿用正史中对他的加封封号。
而周遇吉的封号是宁武伯,则是因为纪念他在正史中战死于宁武关而取的。
这两个封号,当事
都不知道还有这层含义。
而崇祯继续沿用包含正史一些事件的封号,目的是想让自己记住,虽然正史中的那些事
不会再发生,但自己却不能忘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况这还是与大明息息相关的历史。
在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