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章、相诈虞(2/3)
,谁
不心怀忌惮?焉能不防备,孙吴再得可趁之机?
互盟不犯,可也!
共抗逆魏,亦可也!
然,若想协同出兵而伐,还是莫作念想了吧。
至少,于今岁刚讨定南中叛
的大汉而言,还是免了。
“子瑾才学虽捷于当辈,然不可自傲,须知骄者难久,矜者易颓。”
赞罢的丞相,亦不忘叮嘱了句,方出声道,“此间事了,子瑾且去署事吧。”
“诺。”
当即应声,郑璞连忙作礼,“璞谨记丞相教诲。”
只不过,他却是没有依言离席而去,乃是昂
,双眸灼灼而朗声请之,“丞相,璞尚有思未言全,还请续言之。”
咦?
竟未言全邪?
长眉高挑,丞相面露讶色。
随即,却是捋胡而笑,饶有兴趣的目视着郑璞,颔首而道,“可,言之。”
“谢丞相。”
再度拱手作礼,郑璞轻声谓之,“丞相,孙吴声称,我大汉只需遣偏师迷惑逆魏,策应一番即可。璞窃以为,不若允之,遣三五千兵马以往。待他
朝廷北伐之际,遣使让孙吴出兵策应,彼亦不可辞也。”
“哈哈哈~~~~~”
甫一听罢,丞相诸葛亮不由冁然而笑。
边笑,还边指着郑璞,佯怒而责,“小子之心,竟如此锱铢必较!委实狡诈之徒也!”
只是一番笑罢,丞相便作肃容,蹙眉而问,“子瑾,你可思过,我大汉若是出兵策应,其中有多少牵扯否?”
然也!
出兵策应,不仅仅是调动三五千兵马,佯作攻势那么简单。
其背后,所牵扯到的利弊,甚至能
系到汉、魏与吴三方未来数年的攻伐。
其一,乃是孙吴隐隐有嫁祸之心。
逆魏曹丕即位以来,好大喜功,倚仗地广兵多的优势,连年发兵伐吴不休。却是对
蜀之地,熟视无睹。
流于表面的缘由,自是
蜀闭塞,道路难行,乃易守难攻之地。
但若
究之,应是大汉连续经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两场大败,又有南中诸郡群起叛
,让逆魏曹丕觉得,
蜀已苟延残喘,不足为虑!
譬如先帝刘备大行之年,逆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
诸葛璋各作书,遣
送来成都,给已然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咸决之的丞相诸葛亮。
书信所言,乃是陈天命
事,劝说丞相举国称藩。
若不是逆魏上下,皆觉得
蜀已
薄西山,焉敢作书劝降邪?
不惧遗丑青史,为后
所笑邪?
而孙吴与
蜀结盟,本有共抗逆魏之约。
如今,孙吴连年被攻伐,又见
蜀好整以暇,自是不心甘的。
作书请大汉出兵策应,正是想让逆魏觉得,
蜀已然恢复再度征伐的元气,不可轻视之。亦然让那逆魏曹丕,莫要再死死盯着东吴这边不放了.......
国之
者,尔虞我诈也!
天下三足鼎立之势,又有哪一方,不想看另外双方彼此攻伐损耗,好坐收渔翁之利邪?
孙吴上下,亦是
才济济,焉能不
谙此道?
况且,孙吴移祸之举,乃是惯用的伎俩。
譬如建安二十四年,孙吴图
袭荆州之计,便上书逆魏自称臣,说天命,请魏武曹
代汉!想借此,让关侯将更多兵力调往前线。
后,袭荆州得手,恐先主刘备兴兵报复,便将关侯之首传至雒阳与曹
。
今故技重施,险恶之心,不言而喻。
其二,乃是大汉若出兵,将会影响
后北伐大计。
于
蜀而言,坐看逆魏孙吴彼此频频相互征伐,百利无一害。
且,继续示之以弱、作偃旗息鼓之态,可让逆魏对大汉掉以轻心;亦然会将更多兵马调动荆州、扬州攻伐孙吴,进而使关中、陇右等地守备松懈!
届时,北伐时机成熟,从汉中郡倾众而出,以有心算无心,攻占陇右,不难矣!
何必损己利
,为了那一纸盟约,与孙吴做嫁衣邪!
况且,今岁方大征而归,正是修生养息之际。以此理由,回绝孙吴之意,亦有理有据,其又能如何?
再者,逆魏一家独大,
蜀与孙吴共盟求存!
蜀即使回绝了出兵之意,孙吴岂敢因此事,而放弃盟约不成!
哼!
“回丞相,璞有思过。”
听闻丞相所问,郑璞亦作肃容,恭声而答。
亦不暇思索,当即将其中利弊尽数叙出,以佐自身之言。
是故,丞相听罢,便凝眉成川。
他本以为,郑璞尚年少,对尔虞我诈的伐谋伐
之道,有所不明,才出声谏言朝廷可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