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平反(2/4)
贾元宗:
“你们可知道我们家这贾姓的由来么?”
贾中华似乎从未听父母提及这样的话题,与四弟贾辰华对视一望,又将疑惑的目光移到父亲脸上。期待。
贾元宗:“远在三国时代,我的祖上与贺家打亲家,因贺家犯事,要拉去陪杀。随后,我的祖上充军云南。后为躲避战,便以‘贾’姓取代。这‘贾’取‘假’之隐意。”
贾中华疑惑。贾中华:
“贺家?”
贾元宗:“对,贺家。”
又说:“其实,这贺家原本也不姓贺,而是‘庆’姓。因避讳改为贺姓,取庆贺吉祥之意。”
贾中华:“这么说,现在的‘贾’、‘贺’两家渊源颇?”
贾元宗点。贾元宗:
“对呢!只为报那古老的陪杀恩典,贺家后便也有分支追随来了云南。现在能在云南碰到的‘贺’姓
,大都为当年追随者的后裔。”
又说:“在历史的慢慢长河中,两家留下了解不开的谜底。”
吕玉仙不想追溯历史,只将话一转。吕玉仙:
“说那么遥远的事有啥意义?要说就说些近点的。”
贾元宗:“我是怕我走后,你们不知来源,连祖宗的出处都给忘记了。”
老伴贾葛氏接道:“不是还有传承的家谱记载么?”
贾元宗:“你见他们何时翻过书本?”
贾中华忙回,得了空的就会去看。又称自己只在部队扫盲,文化水准不高,因了多为一知半解。
贾元宗一听,一声长叹。贾元宗:
“唉,怨我……!”
又说:“只怨我当年出去北伐没有代,让你荒废了……”
贾葛氏接过话。贾葛氏:
“他爹,也不全怨你,怨我。我心里只想着让他帮我些农活儿,也没有认识到读书有啥用途。”
吕玉仙:“爹,您二老别在这里怨来怪去的了,他现在要学也来得急,还好他在部队也扫了盲,也能识得许多的汉字。”
贾中华:“认识是认识,只是理解起来南辕北辙。”
吕玉仙斜瞥了一眼丈夫,流露出讥讽的眼神。吕玉仙:
“你怎么不会听话还关不住了?”又转向贾宗元:
“爹,您还是给我们说说北伐战争的事?”
贾元宗轻轻叹道:“唉……,往事如烟,何须再叙!”
月色中,贾中华瞟了妻子一眼,好像在怪她话多。贾中华知道,父亲刚回来时,不时还会提到战场,但每每过后,都会沉默许多天不语,心重得似乎就像压沉在潭底。渐渐地,家里便也不敢多问,似乎也将北伐一事从记忆中抹去。
吕玉仙明白丈夫那一眼的含义,心底顿时较了劲儿。吕玉仙:
“爹,您在这些小辈面前说说您为国报效的一生,对我们也是一种教育?”
贾杰婞扒在腿上,眼睛一睁一闭。吕玉仙晃了晃动腿。吕玉仙:
“起来,听爷爷讲故事。”
贾元宗直捋胡须。沉思。贾葛氏轻轻摇晃着手中的马尾鞭。“嗡、嗡……”声音似乎远了些儿。
贾元宗没有吭声。吕玉仙又说:
“爹,要是您一直追随革命不回来,我想我们今晚也不至于坐在这农家小院了。”
贾辰华接了句:“爹先前回到家时,民国政府还送来了良县县长的委任状。”
轻蔑一眼。贾元宗:
“多嘴!”
葛氏:“你们的爹就是看尘世,这才回的家。”
贾元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生何为真?拨开迷雾静修心。”
吕玉仙:“静修是好,只奈门庭太冷清。”
“只奈门庭太冷清?”这样的话从儿媳中道出,贾元宗暗暗一惊……
一个道
家嫌门庭冷清,她想
啥?
贾元宗:“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又道:“‘君子怀得,小怀土;君子怀刑,小
怀慧。’你们年轻
应该将目光放远一些,别盯在眼前的蝇
小利上。”
贾中华:“就是,你还‘门庭冷清’,这不是大家都在过的子吗?”
吕玉仙:“大家都在过什么子?只怕你连大家都不如……”
贾元宗一听此话,料定他们是发生了什么事。因问道:
“何为不如?”
吕玉仙:“他受了处分……”话一出,吕玉仙这才意识到失了
,忙一只手捂在嘴唇上。
贾葛氏:“受何处分?”
吕玉仙这时才知道缄默。
贾中华心里一慌,忙掩饰道:
“娘,没事。”
贾元宗道:“也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