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九章 最后的碰头会(2/3)

经初步运行起来。”

“现在,我们的手中储备了一大批的后备官员,其中有一岗双制度储备的在岗后备官员两千七百余。先后组织了两批次考试录用的在训官员三千四百余。在校的书院学生五万三千多名。”

“这些都是潜在的地方官员选。”

董书恒点了点才储备的问题一直是复兴军的硬伤。

当前中国文学习的那一套知识体系,跟复兴军的地方管理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复兴军通过考试,通过培训,通过带岗,就是为了达到将这些读书回炉的目的。

董书恒从不否定这些文的才

历史上湘军一脉的很多都是秀才、诸生出身,但是他们中的很多后来都成为了地方大员。成为了洋务运动的核心物。

虽然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了,但是这不能够否定这些的才华。

淮海军通过占领的江南五省,招揽才。这些中可能很多都是平庸的读书,甚至有一些读死书的书呆子。

但是这其中总会出现一批出类拔萃的

淮海军的官员体系,起点非常的低,取消了吏员制度之后,就连最底层的办事员都算是官员。

至少不存在阶层的隔离,每个新都要从基层做起,然后通过自己的能力爬升上去。

这就像是养蛊一般,没有真本事的,哪怕是有背景,哪怕是油嘴滑舌,擅长溜须拍马,爬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在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之下,这样的终究会被淘汰下去。

才的问题说完了。军政府中接下来跟出征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

曾宪风没有自己说,而是让农业部的陈冬生来汇报。

“总统,各位大,过去一年,我们认真做好粮食增产增收。两江地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粮食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四十。”

“这得益于鸟粪肥的推广。在海州港和海门港,我们一共建立了七座鸟粪肥厂,年产粪肥三十万吨。通过在东海和南海的岛屿自行开采,以及进,我们获得了大量的鸟粪肥原料。”

“另外过去一年我们海外农场的面积扩大了三倍,达到两千三百万亩。加上进他国的粮食,我们农业部下属的粮食储备公司,粮食的储量已经达到两千四百万吨。足够这场大战的需要。”

“另外,我们在农场和各个自然村落推广农业机械以及增加大牲畜的保有量。基本可以保证大军出征期间,生产的正常开展。”

淮海军的这次进攻肯定要持续到春耕之后,战争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

即使是复兴军的辖区农业生产不耽搁,清廷统治区的农业生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但是战争过后这些地方就都成了复兴军的地盘,到时候闹起了饥荒,复兴军可不能不管他们的死活。

到时候这些地方必然需要复兴军输送粮食。

两千多万吨粮食储备,听起来是很多,清廷统治之下每个省的粮食的储备也就是几万吨而已。

但是到时候要是有几千万闹饥荒,这些粮食完全不够看的。

跟后世动辄几亿吨的粮食储备相比,这点粮食根本不够看的。

董书恒对这个数据,嗤之以鼻,但是他身边的对复兴军能够有如此多的粮食储备都是瞠目结舌。

复兴军在各省建立的粮食储备仓库就有几百处。更不要说遍布各个乡镇的粮食储备站。

这些粮食很多都是复兴军用银元购买来的,这也是董书恒的银元外流计划的一部分。

他必须要想办法将银子花出去。

不管是购买粮食还是购买军舰、机器设备、矿石等,都是为了将钱花出去。

然后再用丝绸、瓷器、奢侈品将钱给赚回来。

“陈部长,我提两点,首先是粮食我们还要继续储备,因为我们对朝廷辖区的况不是完全清楚,还无法判断粮食的缺有多少。另外除了战争,还有不可预知的天灾,也会影响粮食的缺。”

董书恒的目标是至少储备够四亿吃一年的粮食,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接着,他继续说道:“还有,你们农业部要组织一批分成几个工作队,保证每一路大军的后面都能够跟着一支农技工作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在军队占领了当地之后,跟在后面组织农民补种粮食。”

陈冬生飞快地运笔,将董书恒的两个建议记了下来。

“后面请通部汇报况。”曾宪风见董书恒说完示意通部长王千里接着汇报工作。

“总统,还有各位同僚,我们通部过去一年已经完成两江地区到府县一级的电报覆盖网络。浙江、福建的电报线正在铺设当中,今年年中可以完成。通部下设了电报局,专门管理各地的电报网络。有一件事要跟诸位汇报一下,我们的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