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2/3)
称呼而已,董书恒并不在意,只要能够为国家民族培养出
才就好。
这么一圈下来淮海军统治之下将有六大书院。在上海,还有一座传教士建立的圣约翰大学。另外还有一些专业
的学院,比如师范学院、医学院、法学院、警察学院、行政学院等等。
这样看,淮海军底下的学校扩张的有些快了,师资哪里来?学生哪里来?
董书恒自己也觉得现在有些
之过急了,这样一铺开之后,原来淮海书院储备的师资力量就被摊薄。
要等书院自己培养的
才成长起来之后,再加上留学生回来了,才能够缓解这种
况。
不过他还是决定先将这些书院建立起来,他们规模可以小一些,但是只要有了以后就能够慢慢成长起来。
董书恒不认为淮海书院一家独苗就可以撑起整个华夏的
才需求。而且仅仅是一所书院,没有竞争,也不利于淮海书院的发展。
在这些新建立的书院中,董书恒还会继续聘用原来的书院先生,也会教授四书五经这些内容。不过董书恒会让他们仿照淮海书院加
一些新的学科。
学习四书五经没有错,这些学问也是华夏智慧的传承,问题在于不能够仅仅学习这些内容。
建立新书院的事
得到了魏源的支持,他认为淮海军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势力,既然选择了东西合璧,选择了糅合东西方的学问。就不能仅仅从外面引进。
现在淮海军在引进西方的学问方面做的很好多,无论是直接引进
才,还是翻译出版书籍,都做的非常好。
但是对于华夏学问的继承上却做的不好,淮海军内没几个能够称得上经儒学大家的。
是儒学对现在的华夏没有价值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儒家的教育模式虽然跑偏了,但是并没有失去其价值。
董书恒在学问上并没有偏见,他是只是单纯地希望华夏的学问更加丰富一些。
儒家的偏就偏在他不再兼容并蓄,不在吸纳新的学问进来。只是一味地对原有的经义进行解释。
这就出现了有的解释完全脱离了儒学的本意。
汉以前的儒家经典是包容百家,后来我们看到诸子百家都没落了,那是因为百家之
很多都加
了儒家。
因为儒家获得了帝王的认可,加
儒家的阵营才能够得到重用啊。
那个时候百家的思想还有知识却是没有断绝。
所以董书恒希望儒家能够从新走上海纳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书院中,不光是学生要接受新知识,就是原来那些研究经义的大儒们也要接受新知识的洗礼。
董书恒相信那些华夏国粹的传承者们,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们一定会做出改变。
自古以来,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曾经做了无数次改变。
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
从八月到九月,董书恒一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书院。
大部分的书院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
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
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原本,这些书院多是依靠私
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
所以,他们一个个
子都过的紧
的。
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
,很多书院都断了财源,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
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
事实上他们都
刻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董书恒还组织了一批书院的代表前往淮海书院参观。见到了淮海书院的恢宏大气。
这些个书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这样一座跟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气磅礴的书院,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额资助,那么他们的就算是官学了。
董书恒还保证只要他们按照淮海军的要求去培养
才,那么以后书院的学子毕业之后,淮海军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
现在跟后世那种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时代相去甚远。
董书恒手中缺
才,严重地缺
才。缺到明明可以了占领更多的地盘,因为缺
管理,现在都不敢占。
这次完全占领两江之后,淮海军从江苏提拔了一大批军政府的官员。原来很多管理一个镇的长官,直接到安徽、江西去掌管一个县。
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了。但是只有把这些
放过去,董书恒才放心。只有他们才能将淮海军的政策贯彻下去。
最近淮海军已经在淮海书院中选派了一批学子到基层的军政府锻炼。
这些学子大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