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九章 肃顺改革(2/3)

衔,这个一直都在卖,算是朝廷收的大

像吴健彰那样能拿出百八十万两来买官的不多,但是拿个几万两出来买个举、生员什么的倒是大有在。

再有一个就是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了。关内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土地,不用想了。

所以要打土地的主意,只能是关外,这个涉及到祖制,必须要由皇帝自己来拿主意。

三是改革税制,现在的税都是地方在收,然后留下自己的,剩下的到朝廷的手中。

现在的结果就是地方上直接把税给用光了,到朝廷手中的寥寥无几。

所以肃顺建议直接由户部在每年夏收的时候派下去督税,然后直接将税银押卸进京。

要跟地方明确分税制,比如农税、丁税收给朝廷,厘税等放地方。

还有第四个改革旗务,朝廷每年将这些八旗子弟当作猪一样养着,但是到了关键时候,他们一点作用都顶不上。

不过这一点肃顺还是没有说出来,或者说现在还没有到那种危急的时候。

再次听了肃顺的阐述,包括军机大臣在内的众都是连连点

不点也不行啊,他们又没有更好的主意提出来。

反正这个主意是肃顺提出来的,最后执行下去,要是出了问题,也是肃顺来担着啊。

为啥在开会的时候大部分的都是喜欢云亦云。就是这个道理,附和的又不要担责任呀!

咸丰心中很高兴,终于听到有能够提出有点建设的建议了。

关键是终于站出来一个有担当的了,还是一个皇族之

咸丰当即任命肃顺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满)、协办大学士。钦命总理改革事物。

肃顺又向咸丰建议到,洋务可以增加朝廷的收,朝廷也应该搞洋务。咸丰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各省推行洋务,自建工厂,发展工商业。

这在保守的清廷已经算是迈出了极大的步子。

这次清廷的改革之中,最大的莫过于开放关外以及改革军制。

按照清廷的要求,每个省建立两个镇的新军。军费由地方的厘税中抽取。算是再一次明确了年初的时候朝廷下达的命令。

裁撤绿营的命令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事实上也为清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发展工商业和洋务的命令,却是得到了很多地方的响应。反正不管真搞假搞,许多地方督抚都开始建工厂。

一时之间大量的订单飞到了上海。

这些内地的一般是不会找洋的,因为没办法沟通。

他们要买东西,购买机器设备、武器弹药等都要通过中介来完成。以前在上海大都是十三行来充当这个买办的角色。

但是现在上海时淮海军一家说了算,这些中介买办自然都是淮海军的手下。

消息汇总到了董书恒那里。

董书恒大笔一挥——卖。

无论是是机器设备还是枪支弹药,淮海军这边都销售,最后还都贴个洋牌子。不然朝廷知道了自己的改革让淮海军发了一笔,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当然淮海军出售的枪支自然是滑膛枪,那些内地的官府也没有知道现在外面的列强都已经开始换装了线膛枪。

就连北边的沙俄现在还是使用的滑膛枪呢。

董书恒知道自己不卖,英国、法国、美国也会卖的。

于是很多的地方的新军都买到了枪。还有很多地方成立了纺织局、机器局等工厂。

蒸汽机这种东西也呈现到了内陆地区的百姓面前。

大家再也不会远远地看到淮海公司的蒸汽货,好奇它为什么会冒烟。

内陆的百姓也可以到机器碾米厂去给大米脱壳,也可以到机器面厂去将麦子磨成面

满清朝廷好像一夜之间开窍了。一些淮海军的高层,担心这样会不会让满清真的中兴了。

到时候淮海军再要想灭了满清,岂不是要花更多的功夫。

但是,董书恒并不担忧。别都不知道,董书恒却明白的很。

满清的就是栽在自己辛苦建立的新军手中。

董书恒希望朝廷的改革做的越彻底就越好,省的他到时候灭了满清之后还要跟这些旧势力继续斗。

满清现在改革,算是为将来董书恒消灭旧势力,先做一个铺垫。

“肃老六啊,肃老六!你这次的屠刀最好挥舞的猛烈一些,帮我把这个坏给做了。”董书恒在心中念到。

但是董书恒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先是找来了季明山,跟他代了半天事

接下来,他就专心投到了另一件事当中。

这件事,他跟魏源还有左宗棠一直在谋划,筹备。

甚至专门出版了一个内部刊物来宣传统一思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