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二章 城市圈(2/3)

恒准备在江宁再建立两所少年军校。

董书恒知道一个城市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有一定的工商业作为基础,其次要有学校,尤其是大学,增加他的文底蕴,最后要有自己的辐面。一个城市四周总要有一些乡村或者小城镇作为支撑的。

另外如果要建立一个城市圈,圈内的各个城市之间最好有互补

董书恒之前还专门跟底下的官员讨论过两江的城市规划。

江苏地区无疑是规划的重点。从北向南,徐州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也是淮海军向北的通枢纽,铁路和运河将在这里汇。

海州是一个天然良港,是铁路运输的东部终点,所以这里也是一座铁路转海运的中转港。这里将作为一个港城市发展。从北边海运回来的物资将从这里转运。

大丰是淮海军的综合工业基地,也是淮海军重要的研发基地、军事基地。这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

扬州以及高邮,这两个城市非常的近,以后肯定要一体化发展,这里将是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以及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江宁将是淮海军的政治中心,同时会发展配套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

安徽省会重点开发庐州和安庆两座城市分别辐江北和江南部分。以往的安徽是南重北轻,发展的重心全在南边,所以董书恒准备将安徽省会放在北边的庐州,带动安徽北部的发展。

这个贫穷的皖北才会是动的皖北。历史上捻匪发于安徽北部,跟这里的穷密切相关。

淮海军治理了洪泽湖以及淮海,让安徽北部的自然灾害大大减少,农业生活渐渐恢复。

几个重要矿藏的陆续开发也为安徽北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安徽北部的士绅势力被捻匪坏的很彻底,正好让淮海军的农场进驻,这里直面河南,有了这些农场作为支撑,以后无论是防御还是向北进攻都很方便。

安徽中部是士绅豪强的重灾区,这里的豪强自古以来就不服管制。淮海军自从当初一进驻开始就予以坚决的打击。

为此,当地最初的时候,冲突不断,淮海军不得不抽调了几支守备部队过去。大军正面压缩豪强的空间,特战队配合进行定点清除。

大量的豪强家族被集体迁走,送到海外的农场劳动改造。终于让安徽中部的风气为之一正。

安徽的南部自古文风很重,世家大族很强大,不过这里经商的氛围也很浓重。

而且这些大族在太平军的统治之下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力量被削弱。

对这些家族,董书恒采取了拉拢、引导的方式。一方面以救世主的方式将他们从太平军的统治下解救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积极引导这些家族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并且吸收一部分这些家族的才进淮海军的队伍。

皖南的徽州可是文荟萃之地,很多家族都有在清廷做官。

要是将这些家族捆绑在淮海军的战车上,那么相当于在满清内部安了一批

皖南这里也是丝绸、茶叶的重要产地,是淮海军重要的出原料供应地。以平和的方式接收这里还有利于这里经济的恢复。

关于世家大族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时候,董书恒就没有将其当做敌对的一方。

董书恒知道,即使华夏以后发展了,世家大族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这跟国的家族意识有关。

事实上不光是华夏,很多国家都存在世家大族的问题。类的出于对相同血缘同类的亲近,本能地更加信任同族的,也会为同族的谋取利益。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办法完全消灭。即使消灭了或者拆散了几个大家族,还会有新的家族出现。

南边的江西,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很低调。但实际上江西是最早形成的省份而且其疆域一直都是比较固定。

江西省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赣江鄱阳湖的水系形成的,其四周有一圈山脉将其围了起来。

赣江及其各大支流就发源于这些山脉,整个江西南高北低,所有的水最后都流鄱阳湖,汇长江。

而且江西跟苏、浙、闵、粤、湘、皖六省届,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淮海军以后要想快速地控制江南地区,就必须要做好江西地区的部署。

在江西,淮海军会重点发展南昌、赣州,建立一条赣江经济带。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也会得到提高和加强。

赣州将成为一个军事重镇、物流中心。通过赣州可以加强同广东福建的经济往来。

董书恒虽然现在不准备占领这几个省份,但是经济方面的渗透一直在进行。

在赣州储备物资,囤积兵力,一旦有事就可以迅速发兵闵、粤。

浙闽粤三省的商贸经济比较发达,商在地方上的力量实际上很强大。

浙江的商已经被淮海军拉上了战车,福建的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