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褒贬不一(2/3)

不放,我们可以猜测他并不是要吃唐僧,而是别有用心,而三怪的回答“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须待天阴闲暇之时,拿他出来,整制精洁,猜枚行令,细吹细打的吃方可”就更令人有无限的遐想了。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见众人对唐僧的相貌喜爱的程度,真可以说不管男女老少,都爱唐僧,而唐僧也着实为他这出众的外貌,吃了不少苦头

2.好善慈悲,不离善心

对于佛门戒杀的教义,唐僧是全心全意的遵从与推行。他慈悲为怀,关爱生命,在取经途中也一向是见苦救苦。不仅以身作则,还时常告诫徒弟。

唐僧和悟空最剧烈的三次冲突,皆是杀生一事。悟空刚跟着唐僧取经时,妖气仍重,也尚未心服唐僧,为了悟空的好杀,唐僧可说是气急败坏。他曾把悟空气走一次,赶走两次,全都是因为慈悲为怀,无法忍受悟空视人命如草芥。在第十四回,悟空遇见六个强盗,他不但把六个强盗一个个尽皆打死,还剥了强盗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的走向唐僧邀功,三藏惊怒之余,也训勉了悟空:

【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这一教训,悟空受气不得,就此跑了,后来虽回归唐僧身边,但因为悟空屡犯杀戒,怒得唐僧把悟空赶跑了两次。而除了对悟空谆谆教诲之外,唐僧对八戒也是经常提点,

在第七十八回,八戒对比丘小儿的命运毫不关怀,唐僧为此责备他毫无怜悯之心。

由此皆可见唐僧的悲天悯人,而唐僧的丰沛慈悲心,也是取经路途上遭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由于“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是唐僧奉守的哲学,是他常常挂在嘴边训诫徒弟的话,但也因为他这样的“慈悲为怀”,无意间沦为妖魔利用的弱点,往往给予了各路妖魔可乘之机。

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众妖魔们,往往吃定唐僧这一弱点,使用攻心战术,屡试不爽。

其实只要将妖怪们的谎话逐一比对,就会发现如出一辙,情节雷同,毫无创意可言。

他们的欺瞒手段,无非是变化成老弱妇孺或者出家人,博取唐僧的同情。没有火眼金睛身为读者的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这样的情况,但唐僧却每每落入妖魔的陷阱当中。同样的事情一二再,再而三的发生,悟空在第四十回时,终于忍不住说了:

行者道:“师父,今日且把这慈悲心略收起收起,待过了此山,再发慈悲罢。

即便悟空这么说,唐僧却仍听不进去,即使到了后来,他说以后“再不自专”了,绝对会听火眼金睛的悟空的建议,但相同的情节仍然不断上演。不但与悟空的冲突加剧,也为每次的灾难埋下了伏笔。唐僧的慈悲心几乎每一次都使自己,甚至是整个取经队伍,都坠入痛苦的万丈深渊。

3.专心拜佛,西天取经

历史中的玄奘,西行求取真经是为了求得真理,而在《西游记》中,三藏固然一心要往西天取经,但他的出发点不是因为热烈的宗教信仰,而是因为君命在身。

小说中的唐僧是虔诚修持的得道高僧,照理说佛家应该是要有拯救世人于灾厄困苦之中,与化解众生无妄之劫的意念,但《西游记》中的唐僧却似乎全无此意。

他取经的目的可说是世俗的,不是祈保江山永固,就是愿圣主皇图永固,是个忠君报国的概念,这点与历史中的玄奘法师相比,真的可说是天差地远。但无论如何,他一心西行求经的诚意是确实可见的,在书中也从来没有见到唐僧兴起一丝一毫的东归之意。

4.虔诚念经,佛法高妙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到达天竺后,他在那里访问了各大寺院,精通了大、小乘佛学教义,其造诣之深博,连天竺佛学界都为之震惊。

而回国后,在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 75 部,1335 卷,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可说是华夏最伟大的译经家之一。他的一生对华夏甚至于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巨大的影响。

而在《西游记》中,唐僧表现出其佛法高妙的地方其实不多,但他虔诚念经,一心向佛的形象就是显而易见的。唐僧从小就拜入佛门,他有他身为和尚的坚持。每到寺庙,他会打理自己的仪容入内参拜,以表示自己的虔敬之心;也曾在祭赛国的金光寺与天竺国外郡的慈云寺洒扫寺塔;对于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神佛,定会磕头拜谢;如同西方人饭前要祷告一样,唐僧吃饭前也总是要先念一卷《启斋经》才会开始用餐;他见佛拜佛,见塔扫塔,可说是个相当虔诚的僧人

在《西游记》中,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