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差距所在(2/3)

、千眼魔君、犀牛精、九头元圣、黄风怪……形象鲜活,马上想起这是什么劫什么难,绝不可能说提起龙吉公主、方相方弼、杨任、马元,想半天才记起,哦对里面是有这么一个角色,但他出场干嘛、拿的什么法宝、后来什么下场,想不起来。

所以祝守一觉得,西游记给列到四大名著,绝对是历史沉积的结果,没必要怀疑。

而文学性,说白了就是思想性

西游思想性在于写世情,世情蕴于神魔世界,无论佛界,仙界,妖魔界,和人界都是一样的,关系/利益的规则适用于一切。

吴承恩雄肆,雄我不理解,肆是放肆,吴承恩这货调戏完玉帝调戏佛祖,骨子里就是个无神论者啊,要是真有阴司,这货铁定拔舌地狱伺候。

封神呢,是现代网文祖师爷,他开创了法宝,斗法这个卖点,把这个卖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看封神不是看姜子牙或者杨戬的,看的是斗法,斗宝。

封神的结构好,明暗两线,明线武王伐纣,暗线阐戳撕比,西方教趁机打劫。这种明暗线设置,是现代斗法类网文的常见模式。

西游和封神走的两条路,西游卖点是我们老戏骨,表演细腻。封神卖点是我们有特效有情节,华丽壮观。

《封神演义》不论是书还是电视剧,其本质只是神话故事,而且看起来就像是一本流水爽文,还是坐实抄袭的爽文。

故事是好故事,脑洞开的也大,只是笔力不足,它更像是一个框架,一本大纲,没血没肉,只有故事线。

假如把这些人物、剧情铺开了写,再加点讽刺和影射,效果将会完全不同。

虽说不足以进入超顶级的书列,《封神》依旧是神话故事中的神作,但和“四大名著”相比,还是少了很多东西。

第一点,人物刻画不够丰满,只是浮于表面的长相和打扮,人性的复杂完全看不到。

第二点,现实意义不够深刻,或许说没啥现实意义。即看不到社会的丑陋和美好,也看不到人性阴暗和光辉,能够引发人们讨论的只有“战斗力和法宝”。

第三点,人物行为毫无动机,毫无逻辑,全靠一句“道友请留步”“欺我碧游宫无人”,就好像是黑社会里葫芦娃救爷爷。

你们可是修仙得道的呀,几句话就让你们前赴后继的去寻劫,这智商活该被算计。

第四点,剧情流水账一般,整个剧情都是一个套路,截教的人挂了就骗一个人来报仇,阐教的人不行了就找一个人来帮忙,接着截教的人挂,如此往复循环。

能够让人记住的只有法宝、法术和神仙体系。“武王伐纣”只能算的上是一个坑,坑仙的坑。

所以祝守一觉得如果四大名著要扩展的话,宁可选“聊斋”都不会选“封神”。

在总结一番,封神称不上是名著还是有四个理由。

其一,抄袭。封神大量的抄袭西游。比如《西游记》中赤脚大仙献给佛祖枣梨时有诗: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这首诗被《封神演义》抄到了准提道人出场: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详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寿同天地言非谬,福经洪波话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封神演义里抄就算了,而且还抄的这么不认真,西游记里那首诗是赤脚大仙敬献枣梨,符合场景的,而封神演义里的“大仙赤脚枣梨香”是什么鬼。这样生搬硬套的情况在封神演义里数不胜数。

其二,人性格千篇一律。四大名著里无论是群像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是以取经四人组为主的西游记,比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让人较为印象深刻的就有几十个。而封神演义呢,人性格千篇一律,刻画比较好的就哪吒寥寥几个,甚至连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样的吗,和别人有区别吗?

其三,情节大量雷同。就举个例子,截教布置十绝阵,阐教去破阵,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后高手破阵,闻仲大怒欲追被拦下,说只破了一阵还剩九阵,然后二阵、三阵等等都是这个套路,一点变化都没有,简直是只写了一个,复制粘贴了九次。

反观三国演义,行军打战一共写了37次火攻,没有一次雷同。火烧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烧连营、火烧藤甲军等等写的是相当精彩,各有各的特点。

其四,也就是祝守一最不喜欢的宿命论。这里说宿命论并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讨论文学性。纣王调戏女娲,气的女娲想杀他,但是纣王明显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办法,那怎么办,就推说纣王还不到死的时候。破十绝阵时,作者要让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个炮灰,但是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说炮灰命该如此。书里面一有要解释的时候,就说是宿命,这就像是起点系统文一样,作者写不下去了,就让系统派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