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大明怎么可以没有锦衣卫?(求收藏,求推荐)(1/2)

“什么?锦衣亲军?”朱三太子一愣,“锦衣卫?这锦衣卫的名声可不大好啊......”

“阿爸,”朱和墭笑了笑,道,“名声不好又如何?只要这个锦衣亲军的名声够大就行了!我们现在开的是大明朝廷。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这大明朝廷,怎么可以没有锦衣卫?”

一旁的庞太监附和道:“就是,难们现在都有东厂、西厂、内厂了,怎么能没有锦衣卫呢?”

诸葛军师也摇着狮鹅毛的扇子,笑着对朱天王道:“大王,锦衣亲军名声在外,当年是天下无不知。就算到了如今,在州这里也有不少知道锦衣亲军乃是大明天子的亲兵......这天子亲兵奉诏拿的权势,谁不想要?

所以这个锦衣卫的百户官、千户官,还是有许多州的宗族首脑想得的。我们如果想把治下的各都各乡都变成我们的兵源召集之地,那就少不得派出去一大堆的锦衣卫的官职。有锦衣卫的官,又怎么能没有锦衣亲军的衙门呢?”

诸葛三和这么一说,天王朱也觉得有道理了——东厂、锦衣卫的名声是臭是香那都是士大夫们说的,对于下面的平百姓或江湖物而言,能够成为东厂番子或锦衣卫缇骑,当上朝廷的鹰犬,那可真是既风光又有油水的事儿。

“那这个锦衣亲军要用什么样的军制呢?”天王朱又问。

朱和墭回答道:“锦衣亲军的军制只能是以寓兵于民为主......郭师爷,加上乔林都过来的林、乔两家子弟,咱们现在有多少了?”

“回世子爷的话,”郭师爷道,“林、乔两家的还没点算完毕,不过肯定都超过一千。算上他们,监国府治下的民户已经超过了三万两千,其中可以当兵的丁壮当有五六千,不过这些得守着自己的家业,还得忙活各种营生,不大容易集中。”

朱和墭这段时间也算没白忙活,揭阳县城周围的二三十个乡都,五六十个大姓,都已经剪辫易服,接受监国府的领导了。

每个认了朱三父子当主公的大姓,都派出了一批子弟跟着朱和墭回了揭阳城——这些子弟将会参加一场“定终身”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会成为天王宫少年堂的学生。没有通过考试的,则会去当五厂学徒。

另外,那些住在揭阳岛外的大姓,也都根据朱和墭的安排进行了迁移或布防。其中老家紧挨着南溪、北溪,便于揭阳城发兵支援,而且又有坚固的围楼可以依托的大姓,都一分为二,一部分跟着朱和墭上了揭阳岛,一部分则在原地坚持。余下的各家,则都上了岛。

至于住在揭阳岛上,但不在揭阳城内的大姓,这些子也都在加固他们的围楼,准备和来犯的清军上一场。

所以朱三父子现在拥有的可不止一座城堡了,而一座大城加几十座小城,这反围剿的能力可比只守着一个揭阳孤城强多了。

不过据点多也有多的坏处,就是力量难以集中。那几千个壮丁既是生产力,又是战斗力,平时都分散在各个围楼里面,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时候,才能把他们召集起来。

“那我们手掌握的兵到底有多少?”天王朱又问。

“勇猛苏,我们有多少常备之兵?”朱和墭自己也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于是就把问题出给了管这事儿的勇猛苏苏勇。

当然了,天王朱不知道兵多少是因为他躺平,而朱和墭不知道兵多少是因为这个数目天天在变——现在朱三太子的字号立起来了,而且大波玲还以大肚嫂的名义在召集苏利的旧部,所以这段时间天天有好汉赶来伙。

而苏勇因为大肚苏的族弟,又当过大肚苏的亲兵子,现在自然成了老苏家的二号物——等大波玲正式了朱和墭的门,他就是苏家族长了,所以朱和墭就让他负责收

“回禀世子爷,”苏勇道,“截止昨天晚上,监国府下辖的常备之兵已经达到了一千一百零八了。”

朱和墭笑着点点,又问诸葛军师,“军师,天王宫少年堂里有多少可用的半大小子?”

“有三百二十六,”诸葛三和道,“已经包括跟随世子爷的三领少年学兵。”

朱和墭接着又问:“学徒呢?五厂学徒有多少?”

“不下一千了,其中揭阳岛上有八百多。”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庞太监,他虽然只是东厂的督公,但是其余四个厂子的事儿他也管得着。

朱和墭点点,笑道:“那就是两千多了!加上五六千乡兵,咱们也快满万了!”

他扭对朱天王道:“阿爸,您可满意?”

“满,满意了!”朱天王点点,心想:“我啥事没,手下的兵将就快满万了......莫非我真的要垂拱而有天下了?不过那么多的兵,我养得起吗?”

想到这里,朱天王又问:“衰仔啊,我们有那么多兵,还支着一个朝廷的摊子,钱还够花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