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时间紧迫(3.7k大章求支持)(2/3)
判断出这些dna来自水稻基因的那个部位,而且杨舟还知道这些部位具体的作用。
杨舟尽量收敛自己的上帝之眼,只在偶尔突然兴奋的表示,这段基因非常重要。
或者某段基因是水稻系统部分,某段基因不重要。
在研究员眼中,杨舟的行为很神奇,完全没有逻辑,似乎杨舟脑海里已经有完整的水稻基因图谱,他们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实验工作到底有什么用,只能按照杨舟的指挥,做一些本科生都能做的工作。
杨舟其实也挺忙,新出现的基因,杨舟要负责录到刚编写的简单版本“基因代码”软件中。
这个软件目前很方便杨舟实现动画三维建模,每次研究员提取的基因都是不同片段,杨舟要将它们拼在不同的位置。
就像是在玩一个拼图游戏,白书龙和廖院长都询问过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
杨舟只能用直觉来搪塞。
他相信这段基因,应该出现在某个位置,并且非常重要或者没什么用,其他也只能配合杨舟。
其实整个水稻实验,杨舟早就在神秘空间的基因模拟器中完成了。
并且设计出了用cas9技术能实现的最完美杂“巨型稻”。
现在,他必须以合理的形式,在现实中实现,科学成果不是凭空产生的,所以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
当研究员们获得足够多的数据后,杨舟再根据自己总结出的基因系统理论,确定不可更改的基础基因。
下一步就可以利用cas9基因编辑器,减掉多余的基因,最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短时间内靠着研究员们实验,也别想获得完整的水稻基因三维结构。
这是一项大工程。
好在不管是胡萝卜基因,还是水稻基因,其实早有科研团队完成了整个测序。
只不过以前科学家们做的测序,实际和杨舟在基因模拟器里看到的差别很大。
科学家们做出的测序,显然不够完美,遗漏了很多内容。
但不管怎么说,都已经有原始数据,杨舟可以用这些数据糊弄过去,只要最终拿出成果,那杨舟就是正确的。
水稻基因组三维图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9年利用hi-c技术已经完整绘制。
准度估计只有完美版的50%,但结合杨舟重新获得的数据,勉强能用。
现在的水稻品种也不同,基因其实有差别,杨舟一直在模拟软件上修改数据。
杨舟现在使用的是“巨型稻”二代种,亩产可达800公斤,这种水稻的优点是能长到2.2米高,它有着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
实际上杂水稻全国平均亩产已经达到1004.83公斤,最高可以达到1400公斤,但杂
水稻
感不好。
而“巨型稻”感好,亩产还有提升空间。
这才是全国需要的新型水稻,杂水稻虽然亩产高,种的
其实不是特别多,2020年全国水稻亩产平均值,只有460公斤。
所以说不是水稻产量高,种的就多,还需要
感、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优点突出才行。
杨舟在基因模拟器中修改“巨型稻”已经改良稻蕙,每株稻子能结出2000粒,而原本的“巨型稻”每株只有800粒左右。
增产2倍以上,感更是得到加强,和市场上一些高价香米一个级别。
杨舟突了杂
稻育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
接下来的工作,其实很繁琐复杂,只有他亲手作才能保证成功率。
他有些想念唐悦了,毕竟唐悦和他配合过变异胡萝卜项目,有熟手帮忙,实验进度还会快一些。
杨舟不可能直接做几个样品,恰好这些样品就都是需要的变异水稻,这样太明显,事后会被怀疑。
而且,杨舟这次为了写基因代码学这本书,也要多收集很多数据。
实验样品至少要达到上万株,才能完成这本新书。
每个样品,代表不同的基因代码,杨舟才能归纳出无数代码,让其他科学家知道什么是基因代码学。
当初1000株胡萝卜样品,就花了一周多时间,现在需要重新培养助手,样本更是上万,时间花费要多的多。
可是留给杨舟的时间很紧张,无论怎么作,水稻的收获,也赶不上学校为他举办的国际会议。
他能做的,便是等到学校举办的全球学术会议时,让大多数种子发芽。
证明他的基因代码理论正确,上万株不同基因改造的杂巨型稻,都按照杨舟的预想,那些可以发芽,那些坏死,这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水稻成熟期比胡萝卜还要长十几二十天,需要130天左右才能成熟。
在神秘空间有8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