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贯虹(1/2)
章台宫,扶苏坐在高高的帝座之上,微微喘着粗气。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并非生气,而只是单纯累的。
秦国,乃至于后世汉朝的首都,是由属于皇帝的宫殿群组成的城市。
比如此时的咸阳,是孝公时令商鞅在渭北咸阳塬建渭城,修宫室作为都城。
惠文王时,取岐、雍巨材,新作宫室,使咸阳城的规模‘南临渭,北逾泾’。
昭襄王时,市肆跨过渭河,扩张到了南岸,还在渭河上架设了横桥,章台宫等离宫别馆也陆续建成。
到了始皇帝登基之后,他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了一卷竹简,上面记载着楚国曾经修建过一座离宫,章华台。
据竹简中描写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壮丽无比,号称天下第一台。
事
坏就坏在这句天下第一上了。
于是那个胖子本着‘额滴额滴全是额滴’,以及什么都要大的原则,开始重修章台宫。
现如今的章台宫台高十二丈,基广20丈,比传说中的章华台大了不止一圈!
章华台号称三休台,是因为体力不好的大臣在登上章华台之时需要中途休息三次。
扶苏觉得,当年荆轲刺秦王时,要是安排荆轲等
在这里献图,肯定不会有秦王绕柱这种事!
传说中,荆轲的副手秦武阳之所以掉链子,固然有被秦军阵仗吓
了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咸阳宫太他喵的高了,以至于还没爬完台阶就体力不支,瘫软在地。
而荆轲之所以追不上那个胖子,不仅仅是因为那是个灵活的胖子,其实也是因为爬楼梯太累了!
在扶苏坐在帝座上喘息的时候,台下的张汤等
则撅着
趴在地面上分拣着一大堆黍米。
这是从上党郡羊
山取回的黍米,除了吃这一属
之外。
这些黍米还是确定度量衡的工具!
挑除其中个
大的和个
小的,剩下的大小均匀的黍米,首尾相连排列,一百粒正好是一尺长,既23.2厘米。
这一数据,即便是后世测量,也同样相差不大!
扶苏要做的,就是重新校准度量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上马大工程,光靠工师的经验可不行。
不过扶苏暂时并不打算重新修订度量衡,比如将一尺细分为232份,确定毫米,进而确定出厘米和米。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水这一基本恒定的物质,确定出千克等重量单位。
其主要难点,在于治吏!
扶苏记得,他参观后世博物馆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相同年代出图的度量衡工具,但它们之间的单位并不恒定。
归其原因,就是国家基层的吏员亦或是中央朝廷在捣鬼!
通过制作远比实际标定更大的量具,就可以在收粮食赋税之时,多搜刮些民脂民膏。
至于多收的,扶苏觉得应该是到不了皇帝手里。
不过这些小手段到了明清之后就基本没有了,这倒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哀民生之多艰。
而是发明了更加高效的盘剥手段。
淋尖踢斛!
火耗归私!
扶苏觉得新度量衡不急着向全国推广,可以再等等。
毕竟道家常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大泽乡起义为什么能席卷山东六国,就是因为秦国在统一之后,除了当地的郡县长官之外,其他的官僚依然沿用了六国遗留的旧吏。
扶苏在翻看了存档的上计文献之后,发现后世里常说的统一度量衡,也只停留在了官方的诏书上。
山东六国的大多数地方,依然沿用着六国固有的度量衡!
也因此而引发的赋税问题,让本就不平静的山东六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比如后世里文献中常说的,‘田租
赋盐铁之税二十倍与古’,‘泰半之赋’……
这一切在山东六国故地都是真实存在的!
归其原因,还是度量衡的混
造成的。
比如扶苏看到的上计档案中,咸阳以北的云阳县有一农户,
的租税为九十七石六斗粟米。
因为中下田都有,所以平均下来每亩田向朝廷
了一石半的粟米。
而当年魏国的李悝有过调查,五
之家种百亩田,每亩的产量正巧是一石半!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样计算的话,云阳县的农户去年什么也没有剩下!
所以,
秦啊!
但魏国的度量衡,源自于周王室,一亩田长度为一百步。
秦国的商鞅变法后,每户百亩授田,每亩田长约两百四十步!
加上这些年铁器和农耕技巧的进步,秦
拥有的田亩面积是魏
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