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赵元郎大婚(1/2)
郑州东临东京汴梁,西依西京洛阳,北靠黄河,南有千里沃土。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它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是历代王朝的必争之地。大宋建都东京汴梁后,把郑州提升到了“防御州”的位置,宋仁宗赵祯很看重郑州之于东京汴梁的“辅郡”地位,然而宋神宗赵顼废郑州建制。宋徽宗赵佶登基后,在蔡京等谏言下,实施辅郡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郑州改名称为“西辅”。西辅处于重要的地位,其繁荣程度仅次于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
西辅城内有一家“满升粮铺”,粮铺掌柜叫赵璞,在西辅城内是出了名的成功士。提起他的奋斗史和发家史,
们总是津津乐道。
原来赵璞家境贫寒,家里养不起他,少时被父母送到董记粮铺做学徒。他来到董家,在后院杂活。挑水劈柴,烧火煮饭,刷锅洗碗,打扫院子。除了听师父师母的使唤,柜上的伙计也每
对他呼来唤去,稍有差池,就拳打脚踢。一个十岁的孩子,像陀螺一样,从早到晚不得停歇,这也练就了他顽强不屈的
格。
师父董掌柜家就一个儿叫董婉儿,师母常年多病,在婉儿五岁那年离世。婉儿喜欢粘着赵璞,前后不离地跟着他,每
完分内的活,赵璞都会背着婉儿四处玩耍。两个孩子在一起相互作伴,彼此依赖。董掌柜也希望
儿幼时快乐,对赵璞的态度有所改变。
婉儿七岁那年,董掌柜就送她去私塾读书,请大儒坐馆授课,实指望儿将来继承家业,为他养老送终。赵璞每
接送董婉儿去学堂。婉儿下学后,赵璞还要陪她背书写字。婉儿只读了三年私塾,董掌柜就不让她再去了。他觉得
儿识几个字,会记账簿就行。赵璞也跟着婉儿学了三年,不光学会了记账簿,还能读一些书卷。
赵璞十五岁那年,董掌柜才让他上柜做事。他吃苦耐劳,活眼明手快,对客
谦恭和气,对答如流,当啷啷一串说来,流畅悦耳,分明一个
明厚道的少年。
经过多年来的磨砺,赵璞练达得八面玲珑,柜台上也能独挡一面。经过多年的培养和观察,董掌柜认定赵璞能继承董家的家业,并发扬光大,所以他把自己唯一的儿董婉儿嫁给了赵璞。
忽一,董掌柜染病不起,赵璞请来了远近闻名的郎中给岳父医病,并在病床前端水喂饭,十分尽力。董掌柜未能病愈,呜呼丧命。赵璞一面备棺椁盛殓,一面请道士做道场,为岳父超度升天,选吉
出丧安葬。满大街的
都夸赵璞孝顺,胜过亲子,积下了良好的
碑。
董掌柜去世后,赵璞继承了董家产业,将董记粮铺更名为满升粮铺。他改变了岳父以往的经营模式,标新立异。每年夏收秋收两季,拿出家里所有的资金,去乡下农庄低价购得粮食,到了冬春两季,粮食紧缺时,再高价售出。短短几年就挣得粮食满仓、金银满库。
衡量的财富,要看他拥有多少土地。赵璞虽经商成功,可他觉得土地才是根本。于是,他在城外购得良田百多亩,出租给无田的农户,坐收租子。赵璞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一跃成为西辅富豪。
这些并不是赵璞的最终谋划。虽说商在大宋地位不低,但在官府与世
眼里,终究是言利小
。赵璞在自己的经商
往中,对这种身份差别有痛彻心肺的体味。《史记》有云:从商的
,其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
赵璞膝下只有一子叫赵元郎,从小酷读书,聪颖过
。赵璞暗暗对天发誓,一定要让儿子
仕做官,他给儿子赵元郎立了规矩:若不能考取功名,改换门庭,死后不许
赵家宗祠!
果不其然,赵元郎通过县试考取秀才,又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中举。虽然暂无官职,但在别眼里当官是早晚的事。考取功名后,家里还可免官税。赵元郎走到哪里,
们都称他为举
老爷。
赵璞只盼儿子升官发财,直到儿子中举后才为他完婚,要娶的是大户家的千金崔慧慧。赵家双喜临门,儿子成婚自然要大办特办,大婚前三
,赵家张灯结彩,他家所在的那条街都贴满大红喜字。赵家请了两家戏班在街
搭台唱戏,连唱三
三夜。城里的居民,周遭的村民,纷纷来听大戏,热闹程度胜过大型节
,排场也是多年未见的。
大婚当,西辅城里的商界名流,达官贵
都纷纷来祝贺。每
都带着丰厚的贺礼,他们觉得能应邀参加举
的大婚是一种荣幸。
一阵炮竹过后,迎亲的队伍出发。新郎穿大红袍,腰系橙黄色丝绦,戴宽边大毡帽,帽顶撒一撮大红缨,脚蹬黑色高筒毡靴,身挎红绸布结成的大红花,骑一
高大的红鬃骏马,紧跟着的是十六
抬的花轿,布置的花团锦簇,走在最后的是抬礼箱的。
最引注目的是赵家的聘礼: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绸缎二十匹,号称贡酒的杜康二十坛,宰杀好的生猪两
,全羊两只,
鸭鹅数只,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看者无不啧啧称赞。
按照当地的风俗,接亲的队伍来到了方家里,娘家先发新娘的嫁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