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取暖问题(1/2)
第六十二章 取暖问题
看着如贫民窟似的难民房,我不禁有些心酸。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我知道,此时的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我还远没有修成古代帝王之术。我还是太仁慈,还是喜欢用二十一世纪的眼光看待大明子民此时面临的困境。
“陛下,这已经很好了。”袁应泰轻声的说道。但我分明看到他的眼中也含着泪水。是的,这已经很好了。放在以往,这么大的雪。这么冷的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会被冻死。可如今,他们虽然受了一些苦,但毕竟还活着。
“陛下?”老惊呆了。她那浑浊的目光呆呆的看着我。似乎还远未从震惊中缓过神来。
“是的。这是当今陛下。”袁应泰缓缓的说道,“陛下亲自来看望你们来了。”袁应泰的声音有些哽咽。其实,袁应泰和我一样,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心太软。历史中的他,如果不是心软,又怎会那么轻易的被努尔哈赤战败?又怎么会那么轻易的自杀成仁。但我知道,大明国内的建设需要这样的。只有真正
民如子如袁应泰这样的
,才能真正的治理好地方。他虽然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但肯定是一位清廉如水,
民如子的好官。
老却再一次被镇住了。她一
坐在地上,如一滩软泥,再也站不起来。
我走上前扶起她:“老家,朕无能,让你们受苦了。”
好半天,老才缓过来,她颤巍巍的要给我跪倒,这次,我没有拦她。这一跪,是我该承受的。承受这一跪,也意味着我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我要让他们过上比这要好得多的生活。我要让我的子民不在因贫穷而受苦。
我扶起她,让她坐在旁边的床边。
“陛下,袁大说的对呀。来到这里,我们过得已经很好了。比我们当初在自己家中过得还好。以前,我们吃上一些碎米就算过年了。可是,在这里,我们天天有好米吃。老太婆我活了快六十岁了,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吃的米。我儿子说了,我们不走了,就把这当家了。”
老的眼中滚动着滚烫的泪水。我却更心酸了。我知道,他们吃的其实并不好,由于京城的粮食并不富裕,哪怕让那些京营的老爷兵回了家,但他们省下的粮食仍然不够这些灾民分的。直到泉州的几艘大船过来,有了咸鱼
之后,这种状况才有了一些改善,不过,咸鱼
虽然看着很多,但分到上万的灾民手中,就微乎其微了。可是,就这贫瘠的食物,老
仍然说,比他们过年吃的还好。那么,他们平时都吃些什么呢?吃糠咽菜?这个词语对我还说还只是一个词语,还从来没在
脑中形成过影像。可是,这确实是大明万万子民天天最真实的生活呀。
我实在不敢看老那感激的目光。和老
闲聊几句之后慌忙离开。此时的我,显得是那么的狼狈,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了什么是责任。以往的我,想的只是自己如何在这个
世中生存下去,虽然也想过我的子民,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真切。
离开门沟,我看着袁应泰,袁应泰也面有愧色。
“陛下。”他轻轻的说道,“臣知道臣做的还不太好,但臣真的已经尽力了。我也想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一些,可臣真的做不到呀。”
我点点,我知道,袁应泰说的是实话。可是,实话解决不了问题呀。我需要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大来呀。你说,百姓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苦呢?”
“陛下,臣以为,百姓生活困苦是因为他们手中没有地呀。自己劳动一年,上国家一部分,再
一些租子,就基本上剩不下什么了。如果他们有了土地,就不一样了。可是,大明的土地就这么多,百姓有地了,勋贵们就没地了。哎,难呀。”袁应泰摇摇
,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
我轻轻点点。有理呀。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大明的江山都要靠这些勋贵们支撑着。如果他们撂了挑子,大明这台机器立马瘫痪。可是,如果百姓没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饭吃,前世的大明就是最好的写照。看来,要想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不异于在走钢丝呀?
我沉默,袁应泰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一路上,只听见呼呼的风声。
我并没有回紫禁城,而是来到了通州。好不容易出来了一趟,不见见徐光启我总觉得心不安。而且,有些事,我必须要和徐光启商量商量。甘薯的培育、种植也该提到
程上来了。
徐光启还是老样子,神矍铄,满脸笑容。来到密室之后,君臣见礼。
“老先生,甘薯的栽培怎么样了?”我直奔主题。既然改变不了土地的分配,那就改变土地的亩产量吧。多多少少还是会解决一点问题的。
“陛下,一切顺利。我们修建了一间暖房,薯苗已经开始培育了。不过,燃料有些缺呀。所以,数量有些跟不上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