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航空镜头(1/2)
大家显得很兴奋,都期待着建设完成后,能用它拍一拍浩瀚的宇宙。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朱晓华把镜来回伸缩,他摇起升降杆,把风箱镜
伸出二楼楼顶,很快发现了问题。由于镜片并不是镶嵌在风箱内部,风箱伸展开后,镜
与箱体分离,内部的镜
歪向一侧,很快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只有模糊的亮光。
而且镜与安装底片的相对位置也有变化。镜片缩小一半,投
进来的光线只能占据底片一半大小的位置,另一半只能空着。
这意味着,长筒镜中看到的影像,最后可能只有一半能投
到感光底片上,最后冲洗出来也可能只有一半的影像。
若是给拍照的话,全身像最后拍出来的只有上半身或者下半身。
朱晓华将风箱镜收回,要这几名学生拆下这两个长筒镜
。
他们这种粗劣的改装显然跟邵教授的设计理念相去甚远。镜尺寸不合适,不是简简单单填装泡沫、缩小窟窿就能解决的。
它意味着要有一系列的改装,甚至连整个风箱的尺寸都得重新设计。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改变镜尺寸,所有的一切都要跟着改变。
朱晓华把长筒镜还给了金银建,心
有些失落。建设巨型拍即得相机难度比他想象中的大多了。
他不由得有些颓丧。
这三名学生也有些失落地坐在木桌边沿。
大家的绪顿时低落下来。负责机械设计的那名学生问同伴:“没想到镜
部分这么难找,你说我们能建成拍即得吗?”
这种相机以前大家闻所未闻。
挑战自然也是前所未有。
建不成也是完全有可能。
或者只能退而求其次,改动邵教授原有的设计。
“要不我们用天文望远镜的镜先将就将就?”
“是啊,有总比没有强。”
有学生出现动摇。
朱晓华很快否定了他们的想法,要他们把镜取下来,装进袋子里还给金银建。
“这样以来又没有镜可用了。”
有感叹。
朱晓华望着空的窟窿,陷
沉思。
一院子里的,看着风箱镜
上的窟窿,开始发呆。
此时有个轻快的脚步声自院外传来,随着声音临近,钱丽仪出现在院门。她信步
院,身边跟着两名身穿灰装制服的工作
员。
工作员手里拎着一个灰色挎包。
钱丽仪进来后,他们跟着把挎包送到基座木桌上,顺势拉开了挎包。
钱丽仪说:“希望没有来晚,这两组航空镜模组希望可以派上用场。”
她这几天听说海鸥照相馆因为相机镜片的事陷停滞,她专门去医院里向邵教授请教了巨型拍即得镜
和镜片的问题,然后托朋友买来。
这两名工作员便是厂家派来,上门调试的。
钱丽仪说:“不知道规格合不合适,你们跟工作员一起调试看看。”
她说得轻描淡写,但是心中其实早都已经有了答案。这些航空镜片的尺寸、安装位置她都提前咨询过邵教授了,分毫不差。只待朱晓华拿去安上即可。
经历过前三次的失望之后,大家都对镜片失去热,朱晓华抱着仅有的希望,跟他们一起,把镜片安装进风箱镜
的黑窟窿里。
两组镜,十八个镜片,每一个都跟风箱镜
配合得丝丝
扣。
等安装完这一切,大家都跑到风箱尾部的观察孔观察。
朱晓华摇起升降杆,把巨型相机抬高,而后把风箱镜拉直,全部推伸出去。
巨型相机一路往上升,风箱长度逐渐拉长,朱晓华依次看到了对面宿舍墙上的历,房顶树叶上的七星瓢虫,电线杆缆绳上一只白色蚂蚁的触须,天空中带有凹凸斑痕的灰黄色星球。
当看到天空中灰黄色星球时,朱晓华吓了一跳。
这景跟三十年后国家地理杂志上公布的星球照片居然已经极其相似。
这技术,让他感到意外。
朱晓华难掩喜悦之,激动地跳下木台,上前拉住钱丽仪的手说:“这航空镜
太完美了,你从哪里找到的?”
钱丽仪一笑,“我托朋友从航空公司买到的。它是从已经报废的飞机上卸载下来的。”
朱晓华一愣,飞机上卸载下来的照相镜,那这种飞机多半不是普通飞机。
他瞧了瞧相机前端闪着幽幽蓝光的巨大镜片,心想,这种镜片多半价格不菲。
他刚才把镜片拿在手里,就觉得这镜片沉甸甸的,比以往的还要略沉。
朱晓华问:“这种航空镜恐怕不多见吧?”
钱丽仪说:“不多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