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4章 十万大山(1/2)
所以在这次的布防上面,陶基和施绩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分工明确,将州兵和荆州兵单列开来,而是进行了混编,前往十万大山驻防的军队,分别由
州系的陶璜、陶浚和荆州系的阮度、何源共同指挥,不再区分派系。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升吴军的凝聚力,让各个军队之间没有隔阂和界限,更能够同心同德,共赴时艰。
确切地来讲,荆州兵对州兵的战斗力很是不满,新城一战,陶抗所指挥的那支
州军败得是一塌糊涂,把北边的阵地差点儿给丢掉了,如果不是施绩率领着荆州兵及时地施援,打退了魏军,他们现在能不能活着到
趾来,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荆州兵普遍看不上这些地蛇,好歹荆州兵们也是见过世面的,而
州兵全都是些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能力不行脾气还挺大,仗着自己是本地
,时常地轻侮他们这些外来
,自然而然会激起荆州兵的义愤。
这次施绩和陶基将两方面的军队揉合在一起,就是想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积怨。
但有效没效,却真是不好说,但总比把一支军队放在条件相对舒适一点的趾郡,把另一支军队放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十万大山要好的多,否则的话,无论怎么安排,都会是怨声载道的。
现在施绩和陶基搞平衡,各抽调一半的员到十万大山去,自然是怨言最少的。
而且十万大山将会是趾郡的最前沿阵地,能不能挡得住魏军的进攻就全看这支军队的表现了,陶基派了他的儿子陶璜和陶浚前往,施绩则派了零陵太守阮度、长沙太守何源前往。
这基本上已经是他们能派出来最强的将领了,可见陶基和施绩对十万大山的重视程度。
十万大山就是趾的门户,守住十万大军,就等于是守住了
趾郡的大门,如果门户失守了,被魏军攻
到了
趾平原之上,以魏军步骑的强悍战斗力,一旦让他们进
到平原地带,那真得是万事皆休。
所以陶基和施绩想不重视都不行,如今州九个郡,他们已经丢掉了三分之二,只剩下了
趾和九真、
南三个郡,其实九真郡和
南郡由于地理的关系,远在边陲地带,少有
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趾郡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容身之地,如果守不住的话,那么东吴恐怕就真得亡了。
趾郡的太守林良也是陶基的心腹,是陶基一手提拨起来,对陶基是忠心耿耿,早在魏军兵临
州之时,林良就曾给陶基写信,希望他可以到
趾郡来避难。
这也是当初陶基率先提出要迁都趾的原因,当然因为施绩对留守番禺新城还抱着一定程度的幻想,所以陶基的这个建议最终才没有被采纳。
后来战事不利,陶基才旧事重提,这回终于让他迁都到了趾,也算是了却了陶基心愿。
陶基做为州刺史,
趾郡自然是归于他治下的,但由于路途遥远,陶基做了好多年的
州刺史,也只对
趾郡巡视过两次而已,真得是不常来。
但不常来归不常来,陶基对趾的
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年
州的土皇帝士燮就曾担任过
趾太守,在士家称霸
州几十年的时间里,
趾郡的地位甚至要比州城番禺那边还要高,经济发展的也是相当不错的。
再加上趾郡的郡城龙编周围,全部都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稻谷都可以收三季。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的关系,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季的,春种秋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到了荆州扬州的江南一带,稻谷可以一年两熟,而到了趾一带,更是夸张地做到了一年三熟。
同样的一块地,产量却是北方的三倍,所以说到了州,只需要耕种少量的田地,就可以养活大量的
,那怕是陶基迁四五万的军队到
趾来,都不需要考虑粮
供应的问题,光是
趾郡府库之中的存粮,就可以让吴军坚持好几月的时间了。
再要熬上几个月,等到早稻收割之后,吴军的粮问题很轻松地就解决了,根本就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陶基力主迁都到趾来,首先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粮荒的
况,只有大家不会饿肚子,才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否则的话,大家各自逃命,
都跑光了,还有什么坚守的意义?
其实趾郡远离中原,甚至是远离吴国,魏军想要继续征讨,就得长途跋涉,如此长距离的征途,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望而生畏的,如果魏军不能很好地解决后勤粮
的问题,那他们几乎是没有能力打到
趾来的。
当然,这也只是陶基的想像而已,毕竟魏军的那子韧劲,也是吴军所不能轻视的。
当初许多认为,魏军根本就不可能从建安郡打到
州来,毕竟从建安郡到南海郡,中间隔着好几百里的无
区,全是莽莽的原始森林,魏军想要通过,试如登天。
但就是这样难走的路,魏军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