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正统帝纠结下圣旨,宁武司敕修报恩寺(2/3)

,认为王振此言甚为有理,御笔朱批将原本圣旨上写道的“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改为“既是圡官不为例,准他这遭”。只是在“土”字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圡”字,便加了一层深意在里面。王玺姓王名玺,“王”字去掉最上头那一“横”,放在下面的“土”上,相当于人头落地,变成“圡”字。而“圡”字是“压制”的“压”字的下半部分。汉字自古以来博大精深,这样一来,这句“既是圡官不为例,准他这遭”的意思,就变成了皇帝朱祁镇严正警告王玺:你既然是地方土官,不懂礼法规矩就下不为例,这一次僭越朕姑且允准。但凡你还敢存有半点不轨之心,朕就让你王玺人头落地。你要明白你王玺永远都活在朕的压制之下。

朱祁镇圣旨一下,袁正心里彻底踏实了。毕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袁正一早就笃定,放王玺一马是朱祁镇和王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朱祁镇年方二十,张太后崩逝后,“三杨”去位,年少无助的朱祁镇对他的启蒙恩师王振极其依赖。由于从小是师徒关系,朱祁镇一直尊称王振为“先生”,从来不敢对他直呼其名。正因这份感情和信任,王振作为一个宦官,敢冒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规定的“宦官不得干预政事,违犯者定斩不饶”铁律,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师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仗着皇帝朱祁镇称他为“先生”,谄媚的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朝中众臣对王振诸多不满。这种时候若是龙州一介六品土官谋反,朝廷必将派人剿灭,但龙州宁武司地处西南边陲,番民聚集,兵家必争,一旦引发战事,对于还在整个大明王朝权力中心并未彻底立稳脚跟的朱祁镇和王振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与此同时,蒙古瓦剌部落逐步强大起来,不时南下侵扰大明疆域,战事一触即发。若是龙州王玺兵变,朝廷面对内忧王玺和外患瓦剌,势必分身乏术。况且王玺就算原有私建皇宫之嫌,现已改为祝延圣寿的佛寺,并未酿成大患。袁正早就料定,皇帝和王振必定不会处置王玺,如此他才敢收取王玺的厚礼,替王玺背书。

一旁服侍朱祁镇的小太监将改好后的圣旨呈给王振。王振接过圣旨,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既是圡官不为例,准他这遭。允准龙州王玺修理报恩寺一所,转轮藏一座,安备安放藏经。钦此。”

说完,王振对袁正说:“袁大人,皇上到时自会委派专人到龙州宣读圣旨,您此番巡视颇为辛劳,可先行回府休息了。”

袁正赶紧跪安退下:“叩谢皇上怜爱,微臣告退。”

袁正走后,朱祁镇遏制不住的怒气得以爆发,一挥衣袖将桌案上的奏疏全部掀翻在地。

见此情景,王振带领一帮小太监当即跪地,齐声喊道:“皇上息怒,龙体要紧啊!”

朱祁镇怒气不减,气愤不已:“这帮地方土官是在欺朕年少吗?私建皇宫,改成寺庙,犯上作乱,目无尊法!总有一天,朕要把这些当年太祖放出去的权力全部收回来!”

正统皇帝朱祁镇的圣旨终于传到了龙州。

王玺感激涕零地接过圣旨,总算逃过这场生死之劫,全家人在一起抱头痛哭。王土司府上下化险为夷,死里逃生,相互安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王玺命工匠在报恩寺内第三进院落的南北两侧,修建了两座造型别致的碑亭,以安放圣旨碑。两碑亭建成16柱重檐上八角下四角攒尖顶式建筑,南北对称,结构一体。两亭之间,种上两株柏树,亭树相应,点翠成趣。亭内各有石碑一通,分别矗立于巨大的霸下之上。碑身用云雾墨石制作,碑首浮雕云龙,雕工精美,巧夺天工。北亭碑正面刻“奉圣旨,既是圡官不为例,准他这遭,钦此钦遵,修理报恩寺一所,转轮藏一座,安备安放藏经,祝延圣寿,具本谢恩外,大明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土官王玺建立”的御笔圣旨,背面刻“敕修大报恩寺碑铭”。北亭的万乘皇恩碑正面上镌刻的圣旨排版方式不拘一格,排列并不整齐,每句开头一字横念为“圣恩圣恩”。落款处,王玺特意命人将王玺的“玺”字刻得极其小,以示对皇帝的尊崇。南亭碑正面刻大明正统皇帝准修报恩寺下属14处小寺院名称,背面刻“敕修大报恩寺记”。王玺请来名家手书“敕修报恩寺”五个遒劲严正的大字,命人做成周围镂空透雕云龙图案的横匾一方,高悬于报恩寺山门前。

如此一来,这座昔日的“龙宫”被临时改建成佛寺后,再次摇身一变,成了被皇帝御笔朱批敕修的正规佛寺。

正统皇帝敕修报恩寺一事,在龙州宁武司的百姓中立即引发热议,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你一句我一嘴。

“之前王土司大人大兴土木,我还以为他是要修建新的佥事衙门呢!没想到他竟然是为了给皇帝祝延圣寿,修建了一座这么宏大的报恩寺,还是自捐己资,没问咱们老百姓要一分钱,我现在可是越来越佩服咱们王土司大人了!”

“我听说啊,王土司大人本来确实打算修建新的佥事衙门,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和工部都批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