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字】免费章节,小女孩(1/3)
从厦门到圳,第一感觉是好湿热,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初夏,而且空气粘稠。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我身上只穿着一件薄毛衣和春秋季的外套,戴着
罩都觉得呼吸有些困难。
不过也正是因为圳是热带城市,漂亮的大长腿随处可见,作为一个腿控,这里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以至于我当场就想打开boss直聘,看看
圳有什么适合我的工作。
身为一个小地方的乡下,我一直对
圳这样的超级城市保持着穷
对
民企业家的敬畏。
以前只是在教科书和各类文章中听说他的存在,他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中国最开放的地方,是一夜崛起的奇迹之城。所以当我第一次下动车,踏上圳的土地时,心
不免有些紧张。
所幸我之前去过两次北京,所以到了圳并没有我初
北京时那小心翼翼,彼时的我好似刚进贾府的林黛玉,处处谨慎。
圳所有公立学校的校服是全城统一的蓝白色样式,我觉得这很值得全国推广。对于很多心思敏感地中学生来说,身上的校服赤
地划分了他们的阶级,让他们早早地就意识到了做
的三六九等……当然这或许又是我高中时的自我意识过剩。
圳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拥挤,因为到达
圳是周五的晚上,正是下班放学放假的高峰期,地铁边上排队的
极多,我排了三
才勉强挤上车。而之前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和杭州,我从未遇到过这么拥堵的
况。
在地铁上我看见了一个小孩,看外表大概是小学低年级。或许叫她“萝莉”更符合我平
的用词习惯,不过“萝莉”一词在我心里一直带有点软色
,而对于这位小
孩,我想更加庄重一些。
她身上穿着圳统一的蓝白校服,可能是才放学,脏兮兮的。或许是因为白色校服的缘故,上面的尘垢格外的扎眼,好像在地上滚了好几圈。
小孩的脚上还趿着
红色的棉拖鞋,但是在这个湿热的城市里,棉质拖鞋显得有些格格不
。就好像是那些贫穷的拾荒者,总是穿着不合时宜的
旧的衣服。
我不是没有见过脏兮兮的小姑娘,我小时候去外婆家,小孩子们无论男总是喜欢赤着脚到处跑,也不讲究
净体面。但那是十来年前的苏北农村,而是不是在现在的
圳。
我高中毕业去云南旅游的时候也见过贫穷的小孩,皮肤黑黑的,但是很漂亮,典型的偏远农村的样子。我以前说过,她是我创作云月影的外表原型。
当时她和她母亲在路边卖水果,我们坐在大车里,她小小的身子提着水果袋子在水果摊和大
车之间来回穿梭。但是她虽然穿着简朴或者说一看就是农村风,衣服却也是
净净,夏天就穿着凉鞋,即使只是塑料凉鞋。
前年我在重庆,晚上同样遇到了一个看上去很可怜小孩,她的父母在路边推个小吃车不知在卖什么,她就在趴在一个塑料凳子上写作业。
因为附近有一座大学,所以那条路很多,甚至可以用
攒动来形容,而且路边摊贩和小商店处处都亮着灯,但是那个小
孩分到的光却少得可怜,那个塑料板凳也是路边大排档常用的凳子,那种板凳面积很小,用来写作业看着就很艰难,至少我完全做不到。
当然这也不是就说对方家中一定贫穷,她的父母或许赚的不少,或许只是赚钱方式比较辛苦罢了。
说句题外话,那位重庆小孩趴在板凳上写作业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还没有搬进县城时那乡镇老家,那时我一年级,附近的
生们放学归来,趁着天没黑,也在会家门
放一个木
凳子,然后趴在上面写作业。这样做可能是因为省电,毕竟过去的电费也是笔不大不小的开支。当然,那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我曾经在书中描述过董断瑶和呜喵家门那条老街,静谧安详,傍晚路边就有
卖大饼卖卤菜,总是没什么变化,那就是我记忆中的老家的样子。
它叫穆店乡,小时候“穆”字不会写,只写作木店。
说回到我在圳地铁遇见的那位小
孩,她和我在云南、重庆遇到的小
孩都不同。她身上脏兮兮的,即使身上是和周围
一样的校服,也掩盖不了她的“贫穷感”,她身上那不合时宜的棉拖鞋,让
怀疑她是不是只有这一双鞋子。
我忍不住观察她,就像小时候我在动物园仔细观察动物的结构。
她脸上带着罩,但是露出的眼睛很漂亮,我想着这也是促使我观察她的原因之一。她的手上拿着一瓶不知是哪家的喝了一半的
茶,
茶的包装很不错,不是“杯”而是“瓶”。根据我平
的经验,这种包装的
茶起码在二三十块钱以上,当然也有可能是以前喝完的瓶子,里面又自己装了东西。
她的身边站着的应该是她的母亲,也戴着罩,眼角颇为苍老,而且显然她的母亲穿着也并不光鲜。
不过写到这儿,我已经忘记了她母亲穿着的是什么衣服,似乎是一件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