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移宫风波(4/6)
话有误。太后明了官家的好意,必不会再生气了。”
李太后却不去看她,厉声道:“你是什么,哀家自与官家说话,有你什么事?”
一语既出,众都唬得白了脸色,杨媛见状忙上前一步,待要分辨:“太后……”
李太后此时却是谁也不理会,哼了一声道:“没你什么事,下去!”
杨媛见势不对,忙拉了拉刘娥的衣袖,暗示她见机退下。
刘娥心中已经知道原委,看了皇帝一眼,心中暗怪他兴致忽来,要令楚王全家团聚,却全然没考虑过太后心境,如今才成了这骑虎之势。原只以为皇后素有贤名,只不晓得为何竟将此事处理成这样,当下也只能自己出来替他解围了。
当下却是脸不改色,越过众,径直走到李太后床前,啧啧称赞道:“皇长孙长得真是仪表不凡,真不愧是太后一手教养的
。当年楚王遭难时,皇长孙才刚刚断
,到如今已经十三年了,从一个手抱的婴儿到如今的英俊少年,太后一番心血,煞是艰难!”
李太后听得她说起往事,心中一酸,眼泪不禁掉了下来。她不欲在前表现软弱,这边抱着允升,这边扭过
去拭泪。
刘娥微微一笑,道:“幸而天佑愿,如今官家有旨,楚王依旧复了王爵,要一家骨
团聚了,皇长孙出落得一表
才,楚王夫妻见到这样的儿子,岂不惊喜感恩,这才不枉负太后这十几年的心血和期盼啊!太后,您这十几年含辛茹苦抚养皇长孙,为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李太后听着听着,不由地慢慢松开了紧紧抱着允升的手。
刘娥上前一步,轻轻拉住皇孙的手,柔声道:“臣妾知道,太后素有贤名,岂会不许皇长孙去与亲生父母相聚。只是这十几年来,太后与皇孙相伴,骤然分开,自然是舍不得的。”
李太后僵持了半,心中其实也是有些慌,如今听到这样贴心的话,心中一酸,泣道:“可不是这话,若不是为这孩子,我早早随了先帝去了,这孤家寡
的,有何生趣!”虽不知眼前这
是谁,但与着杨媛同来,且送上个台阶,也就顺势下来。
刘娥柔声道:“太后细想,莫说允升是皇孙,便是亲生的皇子,长到十四五岁这个年纪,依着宫中旧例,也要出宫分府另居。打楚王起,到官家与诸位王爷都是如此。便是当八大王,那是先皇特例要多留着他两年,到如今也分府另住了。再说,皇孙这一出去又不是不回来了,只要太后喜欢,随时可以回来看望太后。不但是皇长孙,太后喜欢皇孙,诸家的皇孙都可以时常来看望太后,到时候,只怕太后嫌吵得慌呢!”说着,就给赵恒递了个眼色。
赵恒会意,也笑道:“说得正是呢,赶明儿皇后多带着玄佑来给太后请安。且四弟五弟六弟的孩子们也都是玉雪可,
着来给太后解闷儿才是。”
那皇孙允升已经十四岁了,原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先前见李太后大哭大闹,吓得不敢说话。此时见双方都有些停歇,这才怯怯地拉着李太后的袖子哭道:“皇祖母不要伤心,叔皇也是一片好意,送升儿见爹娘,升儿一定会常来看望皇祖母的。”
李太后听得这孩子这番懂事话,不禁掉下泪来,她长长地叹了一声,依依不舍地抚着允升,方对皇帝道:“我岂是不明事理的,只是我抚养这孩子一场,断不可这般
率地出去了。待明后
选个好
子,以宫车轩乐送回给他父母,才是正理。”
她心里明白,皇帝这两道旨意,原就是继位那场风波的余波。他虽然已经放过李继隆,她也本以为此事已经过去。谁知道他竟还是余怒未消息,才有这场风波。她心中又愧又惧,生怕这只是一步,若是这时退让了,将来恐怕一步步被
欺到脸上,只怕要落得开宝皇后宋氏这样的下场了。因此才想着拼死闹个天翻地覆,教他不要太过份,教文武大臣们知道,亦要得个不孝的名儿。却不料却被刘娥一番知冷着热的话儿,倒把一腔怒气缓缓消除,且左一句“太后素有贤名”,右一句“楚王也感激太后”,倒弄得自己也无言以对。若要再闹下去,却像是自己自私,不叫
家骨
团聚,一番原以为理直气壮的事倒变没理了,枉负了一世贤名,难道老来倒落得个无理取闹。
此时见着皇帝态度已软,便顺着台阶儿下了,回过来对皇帝道:“升儿自然是要出去的,我原也是这么打算,只恨
才们无礼,却不知道这是官家的意思,还是他们自作主张?”
赵恒本没有追究之意,不想还被她平白闹了一场,脸上带笑,心里的气也只能忍下来,只顿足道:“这帮可恶的才,朕好好的旨意,却叫他们传成这样,险些儿叫我们母子失和,朕必要好好追究,决不宽贷!”
刘娥又道:“移宫之事,官家会也待新宫落成之后,太后看了满意,才做算的。”
李太后长叹一声:“这倒也罢了,我还有几年可活,大费这些周折做给看,有何意趣!”
刘娥柔声道:“太后,官家孝顺关心太后,并不是做给看的。否则也不会在这会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