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澶渊之盟(6/6)
十年的太平子,国自然富,民自然强。辽
南下若是无所得,北方苦寒,必为争夺水
而自相残杀,我们自可得渔
之利。”
寇准仍不甘心,道:“此番萧太后急着议和,亦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何不借此他们达成我们的目地。”
毕士安笑着摇道:“寇准啊,和议和议,双方必然有所和解,方才议得成啊!你一点余地都不留给别
,那这战就停不下来了。就算签了协定,也保不长啊!萧太后虽老,辽帝还年轻啊!”
寇准不服道:“老相爷的意思,还是主和了?只是好不容易御驾亲征,才落得个这么一点成果,下官实不甘心,下官不能附议!”
毕士安看着他,缓缓地道:“你必须附议。你可知道,军中已经有传言,说你寇准挟主邀功,希图久掌兵权,所以不允和议!”
寇准一听,只觉得一血气涌上,怒道:“这是诽谤!”
毕士安叹:“我知你知,这是诽谤,但是既有此言,五代十国挟兵弄权的事太多,本朝最忌这个。寇准,你不要再坚持了!”
寇准仰天长叹道:“忠而见谤,我尚有何言啊!”
毕士安凝视着他:“寇准,我力主和议,除我朝况和辽国
况均是到了应该议和的时候,还有第三点……”
寇准看着毕士安:“第三点是什么?”
毕士安缓缓地道:“宋辽和议达成,对辽国来说,夏州李继迁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我们正好借此收回银夏五州。”
寇准浑身一震,缓缓施礼道:“是,老丞相!”
寇准不再坚持,两方使臣奔走多,和议终于初步达成。赵恒有旨,虽然是有汉唐前例,和亲亦是国耻,因此必须“一不割地,二不和亲”。
辽放弃关南之地的要求,但是辽国穷困,要宋国每年都付给金帛支援,称之为岁币。
毕士安叫三司使丁谓算出,一旦宋辽和议达成,除却省下军费以外,每年光是宋辽边境中榷场贸易中就可得一百五十万贯。和议达成,这每年榷场收,算是额外所得,正可用来支付给辽
的岁币。
毕士安在上报时,以决不可动用现有的收,请赵恒按最保守估计为每年榷场收
所能得到的一百万贯作为谈判底线。
赵恒将这个数字亮给曹利用,曹利用领旨后出了宫帐,寇准已经早候着他了。临行前,寇准对曹利用道:“官家虽有敕旨给你一百万贯和议,但是你听着,若是答应的数字若超过三十万,我便以官家所赐的御剑先斩了你,再向官家请罪。”
曹利用心中一凌,道:“寇公放心,曹利用必不负使命!”
十二月初四,宋再次派曹利用求和,因宋没有归还土地之意,辽派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带着书信回访。初九,宋派李继昌前来请和。
经过几来回谈判,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十二月,宋辽和议达成,史称“澶渊之盟”,主要内容如下:
辽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几个城池。宋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双方换誓书,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并且约同“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条约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书中两方都称宋皇为“大宋皇帝”,辽主耶律隆绪则为“大契丹皇帝”。
议和成功,大赦天下。朝廷收瘗战殁遗骸之余,也同时停太宗当年为北伐所增一的江南榷酤钱,及罢民间飞挽。宋辽互市后,进行榷场贸易,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皆从榷场岁得之息。此后宋辽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
和平终于到来,从此铸剑为犁,千里江山,不再是战场,而为良田、为榷场,繁华时代,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