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西夏兵事(6/7)

曹光实,前去接收四州。并封李继迁为定难军都知蕃落使,一并入京。

正当曹光实前去接收银州时,留居银州的李继迁闻宋使到来,诈言乳母病故,出葬郊外,竟与同党数十人,奔入距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之地。李继迁据地而号召党项各族部落,声势渐盛。曹光实率师袭击地斤泽,将斩首五百级,焚烧了近四百余间帐蓬,李继迁大败仓猝遁去,其母与妻子竟不及随奔,均被曹光实拿住,押回夏州。李继迁见势不对,派人上书曹光实,称愿意归降,等曹光实前来接收时,竟中了李继迁的埋伏,全军覆没。李继迁乘势袭据银州,并与四周各大部落结盟,先后连娶各大豪族的女儿,以结亲的方式,势力复日强大。

边警传达汴京,皇帝便命知秦州田仁朗等,会师往讨。

说到这里,元休就愤愤道:“既然如此,这田仁朗却甚是不好,既然领了君令,为何三族寨被围攻不去救援,却一味只请求增添兵马,而且又在军中饮酒赌博,怪不得他的部将都要向朝廷上书了。李相真是厚道人,还向父皇求情,真是……”

楚王却眉头深锁,道:“此事我却是要再向父皇回禀,田仁朗之事,还须从长计议。”

元休问他:“为什么?”

楚王道:“正如李相所言,田仁朗素为良将,纵然再不明白事理,也不至于如此作为。且几位老将也不曾斥责田仁朗,问罪田仁郎,竟是父皇自己先拿了主意,我心里有些不安。你也看见了,今日赵老相公不说话,寇准反质问他为何不肯为田仁朗出言。军前换将,是否太过仓促了呢?”

元休道:“既如此,大哥何不出言?”

楚王摇头:“朝堂上尽有谋臣良将,你我皇子,年轻识浅,初入朝堂,只宜多听多看,不宜逞强,若是说错话,丢的不止是你我的颜面,更是有损父皇的威望。况此事父皇已经有话,你我身为儿臣,这时候出言,岂不是自寻没趣。”他之得父皇钟爱,却是行事得体,进退有据,若不是秦王之事万不得已,又岂会甘冒天威。正是因为他素日格外懂事,因此据理力争的时候,也才显得有分量。

元休乖乖点头,就听得兄长又与他分析科举之事:你可记得,前朝一次取中多少,皇伯父时又取中多少?父皇在太平兴国二年取中几人

元休一喜,这功课他做过,忙道:“前朝取士少则十余人,多则也就三十余人。皇伯父虽然办得不多,最多一科也就三十余人。父皇,父皇太平兴国二年,一次就录中了——”他扳着指头算了一下,颇吃了一惊:“太平兴国那年,中了五百人!”皇帝自登基以来,就开过那一科,如今是第二次。

楚王点头,问他:“可想明白了?”

元休想起那次甚是热闹,皇帝不但亲自录取,而且全体赐宴,还赏官袍,赏每人二十万钱置装与宴,夸耀亲朋。而且细想起来,这拨人也不过几年,多数都提拨了。就再问楚王原委,楚王却只叫他仔细想,自开国初时到如今,朝堂上那些重臣的变化。

元休细一想,除了国朝初年跟随太祖与当今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将帅们外,文臣一系,大多是跟随前朝后周柴氏的旧臣,后来还有后蜀孟昶时的降臣,还有南唐李煜以及吴越归降时的降臣。

楚王叹息:“可不正是如此。”他历数着,前朝旧臣,皆出自河洛一带,从龙之功先占了上风。但自从后蜀与南唐及吴越的降臣加入以后,虽然是降臣,但治理经济,管理民政,却是行家里手。因此上初时北人占先,但渐渐就眼见着南人慢慢上来了。而这时候就明显看出朝上北派重臣排挤打压南派臣子的倾向来。

楚王就道:“这洛、蜀、浙三派,可谓占据本朝文臣大半。他们出身各异,先天抱团,要想治理天下,必须理清这三家的关系……”

元休抢着道:“而这些人,并不是跟随父皇起家,并没有这份忠诚之心!可是,没有他们,这国家就没办法运转啊!所以父皇要增加科举,这些人就都是由父皇一手提拨,对父皇有忠诚之心!”

楚王笑着点头,这个弟弟虽然娇惯了些懒散了些,但其实却是诸兄弟中最有灵性的,当下又道:“但你也要看到,天下兵乱百年,到现在还能够参加科举的人,会是什么出身呢?”

元休想了想,有些明白了:“大多数人,还是与这洛、蜀、浙三地相关的。”

这也是自然,这些年来王朝变幻,能够活得下来还能读得起书的,自然多多少少,都与这些大族有着些关系,独善其身者反而少。但这是避不开的,重点是,要看君王怎么运用。

当下两兄弟一教一学,直至华灯初上,元休这才回府。

刘媪见他回来,服侍着更衣,元休想着一日未见刘娥了,借故要到书房坐会儿。刘媪就道:“天色已晚,也不急在这一时。王爷今日起得早,正应该早些歇息才好。书房在那里,不会跑了的。”

元休情知刘媪这话语带双关,只得笑了笑,不说了。

刘媪自刘娥入府以后,没提起过她,她情知那个被韩王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