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旧信(1/2)
叶凡小心翼翼地将丝巾展开,果然,里面便是一撂信件。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一个个熟悉的信封跃眼帘。
因存放已有些年了,原本洁白带点小图案的纸张已微微有些泛黄,不过那熟悉的字体瞬间就将他青涩的记忆勾起。
叶凡和胡敏凤的老家在偏远的小乡村,经济水平与许州相比又何止落后十几年。
不过尽管如此,叶凡在县城就读高中的时候,互联网络也早已普及,部分有钱家的孩子甚至也已经配上手机了。
所以身处两地的朋友包括男朋友
流方式自然不仅限于书信而已。
虽然彼时,电话流早已成为常态,而且网上qq聊天甚至是手机聊天乃至视频聊天都已不在话下。
但是叶凡仍然坚持书信这种古老的传递信息方式。
字如其,见字如晤。
书信表达的不仅是字里行间展示出来的浅显意思,读信者更能从字里行间揣摩写信者内心的层含义。
因此,越来越便捷的沟通方式除了便捷之外,其实会少了一份等待的神秘感,更少了一份真挚和庄严。
胡敏凤说得很对,信件是一种很私密的物什。
如果当事大庭广众读出来会有些尴尬,特别是面对写信的对象,哪怕只是当着面看也会有点如芒在背、如坐针毡之感。
叶凡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母亲让他念外出打工的姐姐寄回的信,虽然自己即不是写信也不是收信
,但是那种尴尬场面至今难忘。
如今,收信胡敏凤近在咫尺的卫生间里洗澡,隔着一道并不厚重的玻璃门,叶凡甚至能隐隐看到里面她的身体
廓。
叶凡并没有多想,而是拿起最上面的一个信封,小心抽出里面的信纸,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起来。
这是叶凡写给胡敏凤的第一封信。
其实严格来说,这封信并不是写给胡敏凤的,只不过是差阳错的被她收到了而已。
两个的缘份也是因为这封信而起的。
当时叶凡刚从老家的初中考县一中,来到这个陌生的校园,
格内向的他显得有些不适应,倍感孤独。
某个孤寂的夜晚,叶凡想起初中时的同桌,她的名字叫胡凤娟,虽然整体成绩不算特别好,但是语文一科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有时甚至比第二名多上十几分。
不仅语文成绩一骑绝尘,写文章更是一绝,初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开始就屡屡有小诗随笔等“豆腐块”见诸报端和杂志期刊。
叶凡之所以语文成绩还不错,也多多少少受到她的影响。
话说,中考结束后,和叶凡一起考上县一中的同班同学不过寥寥数,高中分在同班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中考前夕,叶凡知道胡凤娟报考的是幼儿师范学校。那个时候考幼师的分数并不算太高,当然了,也不算太低。
就是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略低,比普通高中的分数线略高吧,按照她平时的成绩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叶凡看到班上的不少同学会给家或老同学写信什么的,于是脑子里闪过一个念
,想着何不也给胡凤娟写写信聊聊近况呢。
叶凡和胡凤娟一起就读的初中地处偏僻的乡村,校风严格,对于早恋抓得很紧,因此,两同桌三年除了偶尔
流一下学习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的闲聊。
尽管如此,对于格内向不
际的叶凡来说,胡凤娟已经算是初中同学里最熟悉的几个
之一了,除了她之外走得比较近的就都是些成绩中下游的糙汉子了。
且不说那些糙汉子大都因为没考上高中而辍了学,即使有一两个勉强上了普通高中的,两个大爷们互相写信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即使叶凡写过去,家也大概率不写回信。
因为写信和电话或网络聊天不一样,那是需要一点文笔的,不仅需要废点脑细胞,光工整地写上两三页信纸的字也至少需要花费的时间就不少。
鉴于此,写信的对象只能选择她,胡凤娟了。
不过,叶凡并不知道她具体分在哪个班级。又不好意思向其他同学打听。于是便想着,依照自己就读的县一中规模,一个年级也不过六个班。想必幼儿师范学校的数也差不了多少。
想到这里,叶凡便在收件地址一栏采用模糊化,即市幼儿师范学校某某级 胡凤娟 收。
信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只是讲述了新学校的一些
况,表达了一下初到新环境,
生地不熟,有些怀念初中时一起学习的时光。信的末尾,就是表达了一个小小愿望,希望有时间的话可以相互通通信件,一起聊聊身边发生的生活琐事和校园趣事,仅此而已。
叶凡记得曾经听老家同村的伟哥说,在他们上高中那会儿,流行一种朋友叫“笔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