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深藏功与名(1/2)
许勋安自幼就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在课本上,各种文教资料上都被大大的宣扬。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可是国也都知道,历史上关于黄河水泛滥致沿岸居民无家可归民不聊生的记载也是数不胜数。
他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一条母亲河会如此无,隔上几十年就要泛滥一次,为什么
们还坚称它为母亲河。
他虽然不是环境专家,在亲自实地考察大禹渡以后,心里也多多少少有一点理解。这里属于黄河的中游和下游的界,往上是著名的黄土高原,往下是中原大地,大多是海拔较低的平原。
落差大水流急,裹着黄沙的水流到了中下游地段,随着水流的减缓,泥沙大量沉积,竟把河床抬得比两岸的农庄农田还高,一旦水流涨,堤坝承受不住压力河水必然外泄,淹毁农田和村庄。
考察过后,许勋安做了一个大禹渡附近的地质模型,洛儿也当然小徒弟帮了不少忙,和泥,拣石
都是她的活,孙丕负责拎水。这两
帮忙的时候还觉得奇怪,实在看不懂许勋安在弄什么,直到一步步显形才恍然大悟,心里的佩服又增加了一分。
许勋安让孙丕舀一瓢水从上游倒下去,流水裹着泥沙哗哗地往下流,在大禹渡,落差更大一些,流水不断冲击两岸的堤坝,北岸是岩石,影响不是很大,南岸却是刚筑的坝子,几瓢水下去,堤坝就被水流裹走了一半,变得越来越薄。
许勋安又围着大禹渡挖了一个坑,可以囤积一部分水,从上游裹下来的泥沙也都沉淀在了水坑里,过不了多久就得清理一次,否则还是一个隐患。
反复试验了几次,根本找不到一劳永逸的方法,治理水患只能靠世世代代不断的保护环境,定期清理河堤淤泥,定期维护防水设施排查隐患。
不过他也没有放弃,反复试验几次,总算找到了最佳方案。在模拟水坑的另外两个方向都开了水渠,用水闸控制,涝时分流旱时灌溉,这样周围的滩涂土地都可以用来耕种,不用担心随时可能发的水患。
他在水库周围设计了几架风车,旱季时可以把水库的水抽掉不少,用于灌溉周围的农田,也可以趁机清理水底淤积的泥沙,一举两得。
许勋安忙碌了两天,才把自己试验的经过和最终得出的最佳解决方案详细地写了下来,装订成一份《关于预防和治理大禹渡洪涝灾害的建议书》,带着这份建议书进城去找李思志。
李思志对许勋安的能力信不疑,他的老师是张子衡,从前他就经常听老师称赞许勋安有治世之才,看过许勋安写的建议书,他更是
信不疑,连写向皇帝写了一封奏报,和许勋安的建议书一起送往长安。
他原想在奏报里推荐许勋安来做下一任陕州刺史,被许勋安拒绝了。
如果这事往前倒一两个月,许勋安说不定会非常乐意,可是经历了那么多事,他认清做官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没有强硬的后台,只能束手束脚地受制于,他觉得自己还是要沉淀,要积累自己的资本,以后做官也做得有底气。
李思志虽然觉得可惜,还是尊重他的选择。
洛儿并不知道师傅主动拒绝了一个当官的机会,她甚至担心师傅的计划再次被皇上拒绝,她知道师傅每一份计划都经过反复斟酌,尤其是这一次,她看着师傅一次又一次地还原大禹渡的模型,不厌其烦地推到重建,就是要确保跟实地况达到一致,得到的结果真实有效。
他熬夜写计划,纸墨不知道用去多少,灯烛亮了一夜。洛儿以为师傅可能是想借着这次机会让皇上和朝堂那些见识他真正的才华,她心里一度十分矛盾。
一方面不希望师傅的才华被埋没,努力付出不能得到回报,一方面又担心师傅能力太过突出,被朝堂上那些权臣嫉恨。
她担心的事都没有发生,眼下师傅却跟没事一样跟她坐在马车里,皇上赏赐的匹绢财物都被他捐给了陕州的灾民,用于灾后重建和开凿水库。
而师傅却只写了一封信让李思志转给皇上,就带着洛儿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信里写了什么,不过看他一身轻松的样子,像是想通了什么似的,完全没了以前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沉重,洛儿也就放心了。
驾车的仍是孙丕,赵海、钱力和李贲骑马,许勋安趴在车辕上跟几聊天:
“李贲,你的轻功是真的还是假的?你背上或者腰带上有没有什么暗器,流星爪什么的,起跳之前先把流星爪扔出去抓住树枝,你是靠着这种暗器才飞那么高的吧?”他还是不相信没有威亚那种东西吊着就可以直线起飞。
“并没有什么暗器,我们侍卫自幼练习的都是正派功夫!”李贲对安哥的话感到莫名其妙,真是隔行如隔山,读书对他们习武之
一定有什么误解。他们可是正派
士,不像锦衣卫,暗卫那些
,什么
谋诡计邪祟手段都能使。
许勋安脸上赤地写着不信,李贲心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