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焉支山(1/2)
宋通沉思一会儿后,施礼回道:“是战是和,此时断言尚早。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而且,这最终取决于唐蕃高层的决议,非我等着急就可以做出决定。但眼下又一事,宋某觉得应该尽快解决!”
众听罢,都先后询问是什么样的事,如此紧急。
宋通扫视一圈后,镇定地回道:“向朝廷请命——释放蕃俘虏回去蕃地!”
这话一出,众
皆是愕然。
武将们当然觉得俘获这些蕃,并非是他们自动走进唐营,而是经过了许多血战,才把他们俘虏的,怎能轻易放他们回去?
文官们也都知道:按惯例,双方的俘虏各自回去,应该或者通过换,或者通过绢帛、牛马、皮裘、粮食等物赎回。
现在,蕃方虽然来往多次使者、书牒,但只说请求释放俘虏,能够给出的物品的数量,也与往里正常数目,相差太多。
既然蕃方没有表示出足够的诚意,这些蕃俘虏,自然不应该这么痛快地释放回去。
因此,众都对宋通的提议,表示明确反对。
崔希逸思忖许久后,再问道:“宋六这样说,肯定是有心中计议了,就说出来听听。”
宋通再次施礼后,将自己的见解陈说出来。
首先,这些蕃俘虏,虽然可以为大唐做些劳务。但对应的是,因为大概率要被
换回去,因此唐方并不敢对他们虐待。每
的饮食,再有衣物
损的更换,也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次,扣押着这些俘虏,只能激化唐蕃双方的矛盾。一旦有激化的事件发生,双方必是血拼连连。目前,唐方虽然对蕃方进行了先发打击,但那也是吐蕃肆意进攻大唐属国小勃律的后果。对此,蕃方也是心知肚明。他们自知理亏,所以现在才只提俘虏,而没有立刻反击。
最后,这些俘虏放回去,蕃方必会感恩,也肯定有大量的赔偿物献给唐方。
宋通说了自己的见解,再对众说道:“俘虏的换回,无非就是赎回的财物数目的多寡,以及放他们回去的具体时间而已。我们再有不满,也不能长期扣押这么多的俘虏。留在唐地,俘虏们不会心安,也是我方的隐患。”
众听罢,也都觉得很有道理。除了宋通所说的这些,另有就是蕃方对于这么大数量的俘虏,被扣押在唐地,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有武将思虑后问道:“这些俘虏,都是蕃的
兵。他们回去,若是再次拿起刀枪,我们又立刻多了许多敌
。”
宋通先认可了这样的意见,再继续说道:“即便没有这些俘虏,难道蕃方的士兵数目就少了吗?俘虏们回去,真要再与大唐为敌的话,他们心中也因为有被俘的经历,而胆战心惊。”
说着,他笑了起来:“更因此,或许这些就成为蕃
部伍里,作战心态不稳定的士兵了。”
众见他说得语气轻松,也都笑了起来。
崔希逸见众意见一致,也就立刻命
写下公牒,飞马报向长安。
众散去,崔希逸也觉得身心疲惫。静坐一会儿,他不禁笑道:“按规定,官员并不要整
值守署衙。可是,”
说着,他摊开两手,继续说道:“身任职务越重,心的事务也就越多,哪里有片刻清闲?”
宋通笑了笑,也是无奈地摇摇,心中暗道:还是要看个
是否忠诚于己任的。若想偷闲避事,随便像个什么办法,也可以偷懒。
见宋通不语,崔希逸问道:“宋六还有什么事吗?”
立刻站起身来,宋通走近崔希逸,低声说道:“天雷场那边一切顺利,某欲前去焉支山牧马监,与蕃多接触一下。”
崔希逸看着他神郑重而略带神秘的样子,立刻想起二
曾经的叙谈:蕃
因为有佛苯之争,可以进行调和,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
随即答应下来,崔希逸再嘱咐他小心从事。
宋通告辞后,离开军府回到家宅内。崔静怡听到他要去到焉支山,不禁心生不舍。
好在去到那边并非去打仗,她也就放下心来。
第二天一大早,想着阿史那博恒想念曹世宇,宋通就叫上他,再带上浑天放、达昂毋谦等,一起骑马奔向焉支山。
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山中生长一种花,其汁
酷似胭脂,
用来妆点面容而得名。
西汉时,霍去病打击匈,夺取了焉支山一带的河西地区,使得汉
至此畅行西域。
匈曾哀叹歌唱:“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
无颜色。”
这首歌词也可以体现出,焉支山对于游牧民族的重要。这里高山环绕、山谷平坦,河流纵横、
木丰茂,是天然的开阔牧场。
传承下来,焉支山一直作为马匹、牛羊等牲畜的蕃息地。大唐因为重视马政,更是把这一带的山谷,作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