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今古流传(1/2)

通向崔静怡住处的沿路,女方的婚仪主持人不断以所见之物,“刁难”新郎,要求以诗句回应;宋通一一小心应答。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院门是什么门?”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新郎可知这是什么树?”

“梧桐攀凤翼。云雨散洪池。”

对答之间,他终于走到崔静怡的闺房门外,又有女眷前来取笑道:“新郎只好等待,新妇还在梳妆!”

陪同宋通前来的男方友人听罢,知道这是女方亲眷在有意阻挡,就纷纷笑嚷道:“新妇快出来!新妇快出来!”

女眷们则哄笑着说道:“新郎快说催妆诗!”

宋通满脸通红,只得站在门外大声说道:“两心他自早相知,一过遮阑故作迟。更转只愁奔月兔,情来不要画峨眉!”

男方友人赶紧再催促道:“吉时已到!新妇请出!”

女眷们又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柴棒短棍,笑喊道:“将来敢欺侮新妇么?”一边说,她们一边将手中木棍轻打在宋通身上。

带着幸福的烦恼,宋通只得略作躲避,再令友人分散一些缗钱给诸位女眷。

崔希逸夫妇在一旁笑看着,也就催促说让崔静怡出门。

院内的众人,各自手持许多火把、灯笼,照得各处通明。

崔静怡粉脸低垂、满是娇羞,在侍婢的伴从下,款款走出闺房。

她外穿青绿色长袍,两手合在宽大的袍袖中合在胸前,持着一柄遮面团扇。乌黑的头发上插着几支银簪、玉钗,而她的发髻正中,订婚时宋通送与的一柄精致铜梳,在火把的光亮中暗暗发光。

崔静怡的面庞隐在那柄团扇后,只露出贴着红色花钿的额头下,那双在火光中盈盈闪动的亮眸。

稍微看向高崇礼,她再慌忙低敛目光。宋通对视之下,不禁看得发呆。

女方仪式结束,男方的友人们连忙笑喊道:“还不快接上车!还要等着挨杖么?”

宋通回过神来,赶紧上前躬身施礼说道:“新郎宋六通,恭迎新妇崔三娘子静怡。”

崔静怡羞涩地垂下眼睑,被女伴扶着送到门外。

几辆作为迎亲婚车的牛车边,早已挤满围观的人群。

人高唱着祝福歌曲:“仔细思量,内外端详。事事相称,头头相当。新郎堪称才俊,新妇别样调妆。必有福德,更还康强。二女呀呀学语,五男雁雁成行。荣连九族,福禄千箱。新人婚嫁,显庆高堂!”

人再大声接连祝福着说道:“宋六、三娘子必是五男二女!”

围观者附和着笑叫不停;宋通满心欢喜,心中暗道:三娘子不必这样辛苦,最多三胎也就可以了。

说笑声中,宋通以一根彩帛缠绕的短竹竿,挑开车帘;崔静怡随即踩着侍婢搭好的小木梯,进入车厢内。

其他亲眷也坐入后面的车内,宋通再接过友人递来的马缰,翻身上马。

骑马绕行崔静怡所乘的车辆三圈后,他就伴在婚车边。

人们连忙举起火把、提着灯笼,再由赶车人驱动起车辆。众人说笑声不断,跟着婚车在附近的里坊绕行一周。

虽然已是宵禁,但对于举办婚礼,守禁的兵士们,并不多加干涉。

站在街道边围观的人们,越聚越多。沿路遇到的守禁铺兵,也都嬉笑叫嚷不停。

附近的里坊道路,一时为之壅塞。

绕行一遭后,再回到宋通居住的院外街巷时,人群更是叫喊、笑嚷不止。

这是唐代特有的“障车”习俗:就是有人拦住婚车前行,讨要喜钱的意思。

宋通就笑着分撒一些缗钱,再命人取来一些酒肉给围观者,略表谢意和告罪,请求放车辆经过。

有几个里坊的人或者喝醉,或者胆大搅闹,不仅并不闪道,更还有人近前唱道:“障车之法,今古流传。拦街兴酒,枕巷开筵。多招徒党,广集诸贤。君须化道,能罢万端!”

宋通只得再命人送些缗钱、酒肉,但这几人仍不满意。其中一人更是大步走近车厢,欲要掀开车帘索要“过道”钱财。

宋通立即大怒,刚要喝止,已见到阿史那博恒疾步上前,一把揪住那人脖领,拎去了一旁。

人不敢再闹,连连拱手说道:“想多喝几碗酒而已。”

对于过份吵闹婚礼的,宋通在新时代也是耳闻目睹过,对此颇为厌恶。

当下喜事,他虽然忍下恼怒,但也低声呵斥道:“乡亲们来热闹一场,宋某致谢,只是不要过分搅扰才好!”

男方友人们驱赶开障车人,宋通再引导着婚车来到宅舍院外。

一顶青色幔帐,已经搭在院门外的街中。帐内的地上,铺好了彩色毡垫。

宋通从马背上下来,再解下马鞍,把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