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马嵬驿(1/2)
听到宋通的问话,段晏不屑地说道:“规定是规定,实际却未必如规定。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朝廷规定: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
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
分田三十亩。
永业田必须种植桑、枣、榆等树木。分田,就种植各种农作物。
凡授田者,每年缴纳粟二斛(每斛约一百斤),稻三斛,谓之租;
每年缴纳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缫丝、纺丝的下脚料,可以做冬衣的填充物,如同后来的棉絮)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
用之力,每年二十
,闰加二
,不役者
为绢三尺,谓之庸。
听着段晏的话,宋通笑着说道:“不都是如此吗?”
段晏摇苦笑道:“这看起来很美的事,在实际施行中,却并非如此。”
首先遇到的,就是田地分配数量不足的问题。
唐代多以一家五组成家庭,以均产粮食一百斤计算,连吃喝带衣物等开销,就需要最低三十亩田地,才能养活一家
。
但现在实际分配的土地,也多在三五十亩。这些土地,更还要缴纳各种赋税。丰年还好,若遇到灾年,一家的生活,立即陷
困顿可知。
另外的问题,就是皇亲贵戚,以及各级官员的占地。亲王百顷、一品职事官六十顷,直到九品官的两顷地。
想想也就知道,有权势的,为了便于管理土地,必会尽可能将自己的土地接连成陌。他们的地连成了片,必然使得原有的主
——那些即便获得同样数量土地补偿的,普通老百姓的田地,因此变得零散。
有史可证的是,这样的事并非罕见。唐初期,百姓的田地,大多还能以十亩连接在一起的形式存在。后来就分散得多,甚至有的
家,出现了有的地块,居然在一二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荒唐事。
宋通听了段晏的话,慨叹不已:“百姓真是不易!如此一来,对于田地的常劳作,就不易
心了。或者是这块地种麦,那块地中粟,或者是豆类。”
“是啊!除此以外,听起来租、庸、调并不为多。但那是每年都要上缴的死数字,若是遇到灾年,或者家中婚丧嫁娶等事,再要应付起来,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段晏的语气里,现出焦躁不安。
陈晖在一旁劝说道:“好了,说这些也无甚用处。好在你脑
明,也能做些贩售粟麦的小生意。以后,
子都会好起来的。”
段晏对着夜色长呼气,脸上也就现出笑意:“都说困守一个地方,会使脑袋变得呆傻。我来长安不久,也就想出了改善生活的好主见。”
宋通“哦”了一声,饶有兴味地问道:“如何呢?”
段晏神秘地对他笑了笑,这笑脸在夜色中显得极为诡异。
随后,他就开心地说道:“‘社邑’!知道吗?乡出于各种原由,渴求互助,就结为社邑。比如婚丧嫁娶有‘婚丧社’,迎来送往有‘远行社’。就如开沟挖渠、下地劳作,也有‘劳作社’。但我,嘿嘿,却发觉了其中可以得到便利之处!”
宋通看着他脸上满是市侩的神色,心中已有不喜。
段晏却因为心中得意而未加察觉,继续说着:“每个社邑,都有几十不等。即如婚丧,哪会有总是给别
出酒、出缗钱呢?我小妹也已即将婚配,也能得到别
的酒、钱。呵呵,得到钱后,我就退出社邑!”
陈晖不禁笑道:“你这样,进了这家社邑,不久后退出,再进另一家。长此以往,被乡亲们察觉,必为斥责。”
段晏立即答道:“只要面皮的话,还能活于世间吗?官吏们,都是要脸皮的
么?不都是酒
姬妾在前么?”
“好了!身在军伍,就不要说这些!”宋通忍耐不了段晏这无耻言论,出声拦住了他的妄语。
段晏见宋通不悦,不敢再说话;陈晖对他也是摇叹气。
随即,宋通低喝一声,将马鞭挥在马上。马匹吃痛,立即发出一声嘶鸣,惊
了暗夜的沉寂。
三中同时呼哨一声,纵马向着马嵬驿奔去。
马嵬驿,因为东晋武将马嵬在此筑城而命名。
没多久,三就望见了不很高大的马嵬驿门楼上。
几个驿卒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就举着灯笼大喊道:“什么?”
三骑马到了近前,段晏向城楼上高呼:“执乘亲事、和诸番大使允便宜行事、正八品上……”
宋通见他说得啰嗦,仰喊道:“河西节度使府傔史宋某!”
驿卒听罢,连忙走去城楼内侧,连声叫看守驿门的兵士打开大门。
宋通几下了马,牵马而
。
驿卒接过马缰绳,将他们引至一处小院:“大处已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