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思索(1/2)
国子监。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那就是和后世北大一样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朝的国子监一共有两处。
一为北京,也就是京师顺天府的国子监。
另一个便是南京应天府的国子监。
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
南京并未降为陪都。
而是以留都存在。
所以在大明内部,实际上南京和北京的地位是一样的。
只不过皇帝在北京。
所以相比而言,南京的地位要低一些。
看看南京的六部九卿官员,便可知。
南京这些高官们大多是贬斥和养老。
真正有些权利,实权的,只有南京兵部和户部而已。
不过虽然南京地位不如北京。
然能进南京国子监。
那也是非常光荣的事。
那可是汇集了天下英,青年才俊。
国子监,成为监生。
不仅科考更加有利。
而且想想这背后的脉关系。
要是利用得体。
未来仕那就是一帆风顺。
旁也只能羡慕的份。
如今的大明能够国子监的。
一般是三种途径。
其一是会试考进士落榜者。
朝廷会从中选出优秀的,进
国子监学习。
这一类,类似于后世高考没考好,复读的。
这类本就是拔尖的存在。
一般复读三年,下次参考会试,皆会一试而过。
另一类,是从朝廷的高官显贵子弟中择优录取。
一般每年朝廷都会给三品官以上或者王公贵族,勋贵豪族们的子弟二三十个名额。
通过国子监的专门考试。
便可学国子监。
这类可都是大明的贵族子弟。
背靠雄厚。
要是和这些打好关系。
以后仕,怎会不一帆风顺。
当然,这类本就自成一派。
要想这圈子。
也不是一般想进,进得了的。
最后一类。
便是如刘建这般了。
大明两京十三省每个省,每年都会拥有一个或者数个名额。
这些省选出自己省的青年才俊后。
便会被送国子监。
同样要通过国子监专门的考核,考试。
通过后,便可进国子监读书。
而刘建。
王奔就打算将今年浙江的名额给刘建。
让其去国子监造去。
这可是别想求都求不来的名额啊。
常国子监。
大部分都是因为会试落榜,在择优读。
显贵子弟肯定和常无份。
而各省的名额。
虽然常可以争取。
但是这本就是各省子弟翘楚。
要是把平庸之举荐到国子监。
那这一省的官员都要被处罚。
除非你能手眼通天。
不然没敢滥竽充数。
所以对国子监监生。
常也只能想想的份。
这样的机会,就这样落在了刘建的上。
怎能不让常羡慕,嫉妒。
“好啊,这的确是美事,到时候四月先行拜师礼,六月去南京参考,成为监生,也是你我之光,浙江之光啊”
蒋群益在一边笑道。
而王奔则看着有些失的刘建。
心中思量着。
怎么这样的机会。
难道他还想拒绝吗。
“刘兄,刘兄”
一边的李出源看着楞在当场的刘建。
一边拉了拉刘建,一边小声说道。
刘建回过来。
回看了看李出源,又看了看王奔三
。
“谢知府大美意,只是晚生才疏学浅,出身也非书香门第,恐失大
所望啊”
刘建上前拜道。
“嘿嘿,你不必担心,只要你品学兼优,才能卓著,出身如何,又有何妨,想我,不也是出身寒门,吗,以你之才,冠绝浙江已不为过,继续在杭州学院之中,那是埋没了你的才华,去国子监,学习经国济世之道,富国强民之法,学成之后,上报君父,下安黎庶,这才是我辈书生之志也”
王奔捋了捋胡须,笑道。
“大所言,晚生谨记,只是此事重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