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空管(2/3)
区、塔台管理区、等待空域管理区等,并按管理区不同使用不同的雷达设备。在管理空域内进行间隔划分,飞机间的水平和垂直方向间隔构成空中通管理的基础。由导航设备、雷达系统、二次雷达、通信设备、地面控制中心组成空中
通管理系统,完成监视、识别、导引覆盖区域内的飞机。
空中管制是必须的。
在浩瀚无垠的天空,飞机似乎可以不受约束地随意飞行,想往哪飞就往哪飞。其实并不如此:飞机就像车辆在地面行驶必须遵守通规则、接受警察和红绿灯的指挥一样,飞机在天上飞行也必须要遵守空中
通规则,也要受到专门机构的指挥与调度,这就是空中
通管制。
它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和设备对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况进行监视和管理,以保证其飞行安全和飞行效率。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空中通管制的主要任务是:防止飞机在空中相撞,防止飞机同障碍物相撞,保证空中
通无阻和有序飞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空中
通管制方式也
益先进。2o世纪5o年代前主要采用位置报告的程序管制方式。5o年代引
一次和二次监视雷达,采用雷达管制方式。2o世纪6o年代后引
计算机技术,使空中
通管制方式自动化。
管制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了管制,天上就真的套了。
而且一般可能不大清楚,这个管制,也是很有说法的。
比方说吧,这里面就有航空器能的限制,不同型号的飞机有不同的商务载重、起降条件、巡航时等。5o年代以前的客机甚至不能飞往藏区高原,而当代则有多型飞机能在高原机场起降。然后是气象条件的限制,不同型的航空器有不同的飞行气象标准,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时常会刮风下雨,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如龙卷风等,所以绝对的“全天候飞机”是不存在的。另外不同
质的飞行任务的限制,运输机要求在相对固定的高度层飞行,并且不同型号的飞机有不同的最佳飞行高度层。农业飞机
洒农药时要求在低空飞行,一般
况下飞得越低
洒效果越好。
时间的限制是为了防止飞机在天空出现危险接近或相撞,既要在空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保持高度差和距离,同时在时间上要合理调配次序,拉开时间间隔。地理环境的限制,如山峰、高压电塔、电视塔等突出物都对飞行有影响,飞行规则对此有种种限制。还有,重要城市市区、军事要地空域不准飞,列为“空中禁区”。地面保障设施的限制,为安全可靠地完成飞行任务,地面保障设施有:通信和导航、雷达、气象、航行指挥、搜索和救援等,一旦这些设备不完备或出现故障.对飞行活动的限制就趋多。
最后是地面对空活动的限制,如对空击靶场有活动的地区空域,就禁止飞机飞
。
总之,航空器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下起飞、降落和飞行的、由于航空器的飞行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们通过实践以及飞行事故的痛苦教训,逐步形成了一套管理空中飞行的规章制度和组织。
不过说真的,空中管制有一千个好一万种妙,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说最显著的一点吧,就说国内的空域管理手段,其实就是相对比较落后和丞待加以改进的。
空域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应该确保其安全、有序、高效率的使用。一是军民航管制区域应尽可能一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军民航管制区是完全一致的,而我国管制区划分,民航与行政管理区、军航与部队建制范围相挂钩,这样为造成了管制区划分不一致的矛盾。应从国家空域资源的整体考虑,科学、统一地划分管制区,达到军民航管制区尽可能的一致,这是提高空域利用率,利于军民航相互协调的有效办法。
二是进一步改革飞行高度层。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我国航路航线的飞行高度层配备方法已完成了第一步改革,即飞行高度6ooo米(含)以下飞行高度层配备方法与国际标准相一致;6ooo米(不含)至12ooo米(含)飞行高度层由1ooo米缩小至6oo米。下一步改革,将按照国际标准,飞行高度9ooo米(含)以下飞行高度层采用3oo米;9ooo米(不含)至12ooo米(含)飞行高度层采用6oo米。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航路的空中流量。
三是合理改造航线结构,我国的航线结构,是随着民用航空运输的需要逐步展形成的,其走向受到军用机场训练空域的限制,转弯较多,航班飞行不够经济。近些年,对京广沪等几个繁忙地区的进离场航线进行了调优化,收到了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划、修改航线要着眼于国家的经济效益,实行整体规划,使城市间的航程尽可能缩短。此外,在空域管理上要灵活,在军用机场训练空域没有活动时,应允许民用飞机使用,以提高空域的利用率。
当然了,说是这么说,想要一步到位是不大可能的。
先肯定是要加强航路管制中心的建设,重点抓好几个大管制中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